发布时间:2011-01-18 12:15 | 来源:乡村校园志愿者 2009-11-21 20:05:48 | 查看:6516次
乡村校园志愿者网讯:2009年11月10日早晨,厚重的云层仿佛如一张偌大的巨毯把天空捂了个透实,初冬的寒风裹着落叶呼啸而去。汽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颠簸前行,几分钟后便停在一块布满卵石的戈壁上。
同行的乡村校园志愿者领队亚力坤·奥斯曼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巨石说:“那就是当地村民为周宣女士出资打井竖起的纪念碑。”我和亚合甫·克里木缓步走向前去。这是一块两米多见方的巨大青白花岗岩石,粗略估计其重量在四吨左右,巨石上镌刻着十个鲜红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周宣井。”抚摸着巨石的片刻间,我的思绪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时空,清晰的记忆把我带回到江西沙洲坝的一个井旁。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红军,当年为驻地百姓挖了一口水井,此后,“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曾经在几代人间口口传颂。
我无意拿这两件事做比较,但出于同样的感恩之心是毋庸置疑的。
据说,“周宣井”出水的那一天,这个被干旱长期困扰的小村落沉浸在浓浓节日般的喜庆气氛中,村民们不约而同的簇拥在井旁。出水的那一刻,沸腾了的男女老少蜂拥而上,伸出一双双布满了艰辛的手,掬一捧浸透着周宣女士款款深情的井水,那一刻,每一个村民的心都醉了。
狂欢过后的父老乡亲意犹未尽,他们把从心底里涌出的感激写在寄给周宣女士的信中,并不无敬重得签下每一个人的名字。周宣女士在收到附有160个村民签字的“礼物”时,泪眼潸然,泣不成声。我在思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界精英,这或许是她有生以来收到的最为别致的一份“礼物”,或许,也是最为弥足珍贵的馈赠。不然,何以情动、何以泪落?
此行还获知,为“周宣井”立碑的想法萌生后,村干部艾山江等便赶到距和静县城不远处的一个石料厂。当他们向该厂的负责人详述了来意和围绕这个井发生的诸多故事后,一向锱铢必较的石料场老板也为周宣女士的大爱和村民知恩图报的真情所感动,他慨然的大手一挥:“我这个料场里的石头你们随意挑,免费赠送。”艾山江等人大喜过望,连声道谢不已。随即他们选中了一块两米多见方、重约四吨的青白花岗岩石,租用一台铲车将巨石运抵“周宣井”旁,并请人在巨石上镌刻下那足以令很多人都为之动容的七个大字。
此间,我没有刻意去打听这块巨大青白花岗岩石的成本构成,皆因,我深知这其中凝聚着周宣的爱、村民的情、老板的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借用二十多年前新加坡一部电视剧的片名《情谊无价》来估量这块石头的价值最为贴切不过了。
翌日上午,同行的三名志愿者和七位热心的村民共同在周宣井旁栽下66棵树,方始有所获得踏上归程。
回到乌鲁木齐家中的这些日子里,我久久都无法持有安分的心境。在查干通古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被发生在周宣女士、志愿者、村民、石料场老板之间的一些人、一些事所感动着,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大有不吐寝食难安得躁动。
我以至于不恭的突发奇想,百年以后这里会是一种什麽样的景象,芸芸众生的谢幕是生命轮回的一种必然,这口井或许也会有枯竭的那一天……
没有人怀疑,无言的石碑会依然守望在这里,向来者印证和倾诉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真情大爱是如日月不朽的,足以温暖着更多的后来人在这条充满阳光的道路上前行。
无怨无悔天地宽,有情有爱日月长。谨此献给所有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
文/vsv-怡然 图/热法提·奥斯曼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四川省成都市2011-11-15 19:56:20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