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智 为了美丽的老房子(图)

发布时间:2011-01-11 00:08 |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02日 00:00 | 查看:2438次

相机被抢,常接恐吓信和恐吓电话,但她依然对文化遗产保护矢志不渝

  记者 曹红涛

  【阅读提示】

  她是一名记者,但她更愿意说自己是一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为了保护在一些人看来破败、阴郁甚至毫无价值的老房子,她十多年如一日,固执地坚持着。她说,每座历史建筑都是有生命的,看着这些老房子,就像面对自己的亲人。

  她,叫曾一智,今年刚从黑龙江日报社记者岗位上退休。  

  与上次见面时隔不到两年,曾一智的头发却花白了许多。一见面,她就从布袋子里掏出一叠材料,都是近期给有关职能部门递送的文物保护建议书。今年刚从黑龙江日报社记者岗位上退下来的她,仍兼着许多社会职务,但她最愿意称呼自己是一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见上图,资料照片)

  “每座历史建筑都是有生命的,看着这些老房子,就像面对自己的亲人……”为保护这些在某些人看来是破败、阴郁甚至毫无价值的老房子,曾一智十多年如一日奔走呼吁。在拆迁现场被打伤、相机被抢,接恐吓信和恐吓电话如家常便饭……这位倾力保护历史建筑的勇敢女记者,矢志不渝,固执地坚守着。

  结缘老房子 

  参与创办《城与人》,倾心文化遗产保护

  1998年春节前,在黑龙江日报社副刊部工作的曾一智,参与创办《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版,成了《城与人》专刊编辑,由此与文化遗产保护结下不解之缘。

  《城与人》创刊号是《穿越博物馆广场》,文章追述了圣·尼古拉大教堂被红卫兵摧毁的过程。曾一智为此采访了一个月。其间接触到的人和事,使她蓦然发现:这座城市竟然丢失了那么多珍贵的记忆!

  “那时的晚上,有些花园洋房里会随着丁香花的芬芳飘出钢琴声。绿树鲜花掩映的城市角落中,有时还能瞥见翩然起舞的身影。由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组成的立体印象,使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风貌和风韵……”记忆中的哈尔滨,美轮美奂。

  然而,这一切已恍若隔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昔日的优美建筑已经或正在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就如同美妙的乐章失去了某些音节,不再悦耳。不忍看那样的美在眼前陨灭,社会责任感让她热血沸腾。“失忆的民族多么可怕,我们应该为城市留下可触摸的历史见证!”带着记者的笔和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曾一智出发了。

  笔战推土机 

  一座座美丽的老房子被拆除,她手中的笔再也停不下来 

  当曾一智发现大量拥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甚至被列入保护建筑名单的老房子被拆除时,她手中的笔再也停不下来:《保护中央大街》、《保护百年老厂》、《保护滨江关道衙门》、《保护历史的见证——老房子》……6年来,她以每周数千字的速度在《城与人》上发表文章,悲悯的关切遍洒冰城。

  这注定是一段孤独而艰辛的旅程。维护公益之难,就在于它的利益主体是分散的。当推土机碾断城市的历史脐带,曾一智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写建议信,“笔战推土机”!

  2002年9月的一天,曾一智在哈尔滨车辆厂搬迁改造现场拍照时,一个壮汉一把将她抡到一边,抬手抢走了相机。她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冲上去抢回相机并大喊:“你破坏文物已经犯法,再打记者就是罪上加罪!”

  曾一智知道,保护老建筑的愿望必须通过文物、规划等政府职能部门才能实现,给他们写建议不能随便发牢骚、泄怨愤,必须调查到位,有理有据;与开发商、“主拆派”抗衡论战,也必须依法依规。为此,除了马不停蹄实地调查,她还长期泡图书馆、档案馆,采访专家学者。日积月累,她自己也成了《文物保护法》、《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等方面的专家。见过太多历史建筑改造败笔之后,她对某些“迁建”、“复建”等噱头早已看透,“现代技术完全能够加固修缮,怎能动不动就推平了事?”

  痛并快乐着

  “终于发现苦苦寻找的老房子,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

  从事着至爱的事业,曾一智有一种特别的欢愉。去年冬天,她在中东铁路东部哈绥线调查历史建筑,经常在荒无人烟的乡村野地里行进,“吃不上饭,找不到厕所,冷不丁遇到个人还吓得够呛,什么价位的黑车都打过”。“尽管嘴冻得张不开,但就是想唱。尤其是终于发现苦苦寻找的老房子,就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

  “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美丽的老房子依然安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细菌弹壳厂窑体、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原中东铁路中心医院药剂室、太阳岛的俄罗斯别墅群、同兴街花园洋房群落、数百座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十多年来,被曾一智挽救的历史建筑已经有一长串。但为了这些老房子的安危,曾一智透支了自己的健康。长期奔波导致的胃病不断折磨着她,辛劳所致的“腔隙性脑梗”及“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甚至让她今年两度住院。

  除了保住一些老房子,曾一智还唤醒了很多人的文保意识。她的身边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者,在她们的呼吁下,包括抗日英雄赵尚志养伤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宿舍、日俄协会学校等一大批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得到确认,类似建筑仅在哈尔滨市就有100余处,且均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近年来,她们的足迹已经延伸到北京、天津、武汉等地。  

  依法保护文物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希望更多的人来复制我的行为,共同守护城市与民族的记忆。——曾一智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