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4 12:09 | 来源:《求是》2022/19 | 查看:5997次
新华社记者
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设计师,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外交战略策略和重大理念倡议,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为人类前途命运指引方向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未来的人们回望历史,一定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携手抗疫的非凡历程。中国同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积极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让世界深切感受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真诚意愿与历史担当。
进入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的重大课题。
2012年12月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场外事活动,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讲到“命运共同体”。他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10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纽约联合国总部,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路径,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结合国际社会对疫情的反思,提出了重要的“四点启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图为2021年5月6日,挂有7000系列车厢的地铁列车在美国芝加哥载客试运行。7000系列地铁车厢由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在美国制造组装。 新华社发 乔尔·莱纳/摄
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展开,当一个个风险挑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变得更加迫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的价值与意义愈发彰显。
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到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2年7月26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习近平主席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举行会谈。双方同意确立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打造发展中大国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
2022年9月16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深刻指出,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要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为此提出五点建议,强调要加大相互支持、拓展安全合作、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坚持多边主义,为上合组织擘画了前进路线图、描绘了合作新前景。
在双边层面,习近平主席同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等一系列国家的领导人深入沟通,凝聚共识,倡导中国同各有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地区层面,推动打造上合组织、亚洲、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等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领域,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
伴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完善,日益彰显强大的实践伟力。
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给出的中国答案。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否定、对“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摒弃、对“你输我赢”零和思维的超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外交工作大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在运筹大国关系方面,中国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三点原则,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在周边外交方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方面,从非洲到中东,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流传着习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谋发展的佳话。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
这些年,习近平主席先后40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访华国际政要数百位,同各国社会各界保持广泛接触,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
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图为2021年6月17日在埃及开罗附近拍摄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标志塔(全景相机拍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位于首都开罗以东约50公里处,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 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摄
党的对外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引领、亲自推动、亲自参与,党的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境界、担当新作为、展现新气象,绘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深化政党交流合作。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宽广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者、支持者、同行者越来越多。
谱写开放合作的时代篇章
2017年1月,经济全球化“存废之争”愈演愈烈之际,首次来到达沃斯,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2022年,全球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剧之时,通过“云讲坛”再次亮相达沃斯,习近平主席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当开放还是封闭、拉手还是松手、拆墙还是筑墙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关键抉择,中国坚定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迷茫困顿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
从一南一北两座城市、两场展会,可以看见开放中国的魅力与活力——
北京,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线下参展企业2400余家,包括507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线上参展企业7800余家,达成各类成果1339个,百余项新产品、新技术首发首秀……为期6天的服贸会为各参与方提供务实的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市场机遇。
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截至9月初,超28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已经签约,“回头率”近90%……全球展商拥抱进博会热情不减,期待共赴东方之约。
中国搭台,全球共享。
从广交会、进博会到服贸会、消博会,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连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图为2021年11月11日,工作人员在西班牙瓜达拉哈拉市的菜鸟网络所设立的海外仓中工作。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摄
新时代的中国通过一系列坚实举措,让开放合作的大门越开越大,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致力于同各方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习近平主席指出。
2022年1月29日,成都城厢站,第5万列中欧班列驶出站台。目前,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为所经之处带去发展与繁荣。截至2021年底,中欧班列向德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1362万件,超过10万吨,不仅稳定了供应链,更架起了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因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辉煌……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
与此同时,适应“走出去”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中国不断完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有力应对了一系列海外利益风险挑战。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面向未来,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年6月24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五大洲18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云端”相聚。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人人重视发展、各国共谋合作的政治共识,并宣布中方推进全球发展倡议、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重要举措。
全球发展事业遭遇逆风逆流之时,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聚焦发展问题,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不到一年,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60多个国家加入中国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发展倡议,成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破解时代难题的又一生动例证。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世界期待更多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引领下,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这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动作为——
2016年1月16日,在习近平主席见证下,57个代表团团长共同按下按钮,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启动。
“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主席的话,阐明了这一举世瞩目新创造的深远意义。
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再到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胸襟——
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一年后,习近平主席又郑重宣布,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应携手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落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议程;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多次提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国际主张,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这是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铿锵步伐——
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发展,在此次峰会上第一次被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园会,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
一场场主场外交,记录着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凡历程。
一项项中国倡议,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作为和担当。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国际格局加速调整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个别国家“退群”、“毁约”,对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甚至企图以自己所谓的“家法帮规”取代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形成挑战。
2021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在这里举行。
习近平主席强调:“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国际规则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
面对国际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逆流横行,中国提出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针对“一国独霸”、“几方共治”等错误倾向,提出“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面对国际竞争摩擦上升,国际信任与合作遭受侵蚀,呼吁各国“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面对层出不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指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乱云飞渡中,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执笔:刘华 郑明达 冯歆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