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一线几十年,他把青春献青山(4图)

发布时间:2022-06-06 14: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05-26 | 查看:858次

南水河畔、重山之间,万木葱茏、绿树成荫,是占地2.6万亩的陕西省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如今的景象。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树木零星、草土夹杂的荒山野岭。短短几十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一位叫高建国的林业职工密不可分。

  高建国是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退休职工,他多年坚守在林业工作一线,垦荒植绿,守护青山,任劳任怨,退休后仍初心不改、护山守林。

高建国在山林中工作。图片来源:华商网

  扎根深山 三年植树两万株

  1971年1月,20岁的高建国被分配到长武县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星国有生态林场,山荒草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几近崩溃。来到林场,高建国被分配到芦子沟管理点任生产组长,带领2名工友负责1200亩荒地的植树造林任务。每天7时,他起床干活,9时左右回到护林点的窑洞里,煮一点干活时顺带挖的野菜,热两个高粱馒头。吃完早饭,再次来到林场,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一上午。这样清苦劳累的日子,他在芦子沟一干就是3年。

  这3年里,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冬夏两季抚育修剪、挖沟建带、清除杂草,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上班第一年,高建国一个人就植树近7000株,三年栽植刺槐2万株。长期高强度的劳作、低营养的餐食,让他不堪重负。由于身体虚弱,从芦子沟出来后,他被安排负责劳动量较小的牲畜养殖工作。一年“休养”后,留下自己养的5头牛、20头猪、5匹马、50只兔,他又进了沟。就这样苦干几年、“休养”一年,循环往复。

  从1971年参加工作到1989年的19年里,高建国在芦子沟、桐树塬、董兴、宇家山、杜家嘴、袁家河、白家湾7个管理点工作,人工挖坑10多万个,修筑林带、护林沟3万米,栽植刺槐10多万株、油松6000多株、侧柏6000多株。

  如今,这些刺槐松柏已遍布林区的沟沟坎坎,长成了参天大树。

高建国工作之余清除生活区杂草。图片来源:华商网

  守护苗木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武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社会化、公益化造林如火如荼,造林工人的工作重点也转变到了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日常抚育和“防火防偷采防破坏”上。高建国就是这批转型工人之一。

  造林的关键是造好林、提高成活率。高建国担任造林现场指导,他对挖坑、栽树的工人严格要求,确保每一棵苗子栽下去都能成活。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对待每一棵苗木,让它健康茁壮成长。

  造林不易,守林更难。1995年,林场旁边村子的赵某仗着自己地形熟悉,趁着夜色一个人偷偷溜进林场盗伐林木,被正在巡山的高建国逮个正着。赵某当场塞给高建国200块钱,说:“这件事你知我知,你就当没有看见,放我一次。”高建国当场拒绝了赵某,将其带回场部,交由派出所依法处置。面对赵某的威胁,高建国义正严辞地说,“你伐一棵树,他偷一棵树,要是没人管,那国家这几十年辛辛苦苦的努力就白费了!”

  1976年清明节,正在董兴管护点巡山的高建国发现五六里外的山脚下正冒着浓烟。他立即组织3名同事和10多名干部群众迎战火魔,历经2个小时的持续作战,终于扑灭了大火,将着火面积控制在15亩内,将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

  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高建国利用工作闲余时间,奔走在林场周边的村组,积极向群众宣传消防知识、禁牧政策、盗采禁令和防护林场的重要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可。

高建国假日期间值班巡山。图片来源:咸阳日报

  退而不休 继续“战斗”在护林一线

  林场的工作性质、管理制度要求工人们必须驻地工作,24小时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一个月只能在家里待两三天。高建国的妻子曾经发牢骚:“一天到晚不顾家,也不知道你忙了个啥?”他耐心向妻子解释:“等我退休了,这片林场变成森林了,我就回来,咱们一起种地、看孙子。”

  就这样,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的高建国,始终坚守在植树造林护林的第一线。到了退休年龄的高建国,本可以回家安享天伦之乐,但他积极响应林场号召,毅然回到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林场管护岗位上,继续与同事们一起战斗在护山守林的第一线。

  他的足迹踏遍了林场的角角落落,从开始栽植树苗,到管理树苗,再到现在的林场管护,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变成了这片人们向往的绿色家园。

2021年11月

高建国入选“中国好人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