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郭改然:26载收养39名孤残儿 农民夫妻感动社会(组图)

发布时间:2022-05-29 21: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6 | 查看:760次

头.jpg

郭改然是山西原平一个普通农妇。1989年,她在路旁拾到并收养了第一个弃婴,之后她和丈夫先后收养了39名孤残孩子。26年来,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却把更多的爱分享给了这些被亲爹亲妈遗弃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并不宽裕,却拿出了所有积蓄抚养这些孤残孩子;他们曾遭遇家人的责难、村邻的不解,却始终坚持将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抚养大。2014年6月,郭改然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下,只因一声“太可怜”与一次“不忍心”,普通的农家妇女郭改然便含辛茹苦,开启了一段养育39名残疾孤儿的动人历程。26年来,郭改然和她的丈夫陈天文靠着微薄的收入与磅礴的爱心,坚持无私奉献,她的家庭并不宽裕,却拿出了所有积蓄,艰难养育着那些“残缺的花儿”。她也曾面对家人的责难、村邻的不解,但在郭改然的感召下,其大儿子儿媳、出嫁的女儿等家人也先后帮忙代养起了孤残孩子。

在这个大家庭里,所有的孤残孩子都是郭改然的“心头肉”,而在这些孤残孩子眼里,这里就是“乐园”,郭改然就是他们的“亲妈妈”。

郭改然夫妇和他们的部分孩子在一起。资料图片

1.善心的开始:一时心软捡回第一个 从此无法“拒绝” 

每当提起自己的抱养经历时,郭改然都记忆犹新,1989年初春,在进城的路上,听到了路边被弃女婴撕心裂肺的哭声。当看到这个孩子时,她觉得太可怜了,不忍心就这样离开,一番心理斗争后,无私的母爱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路边拾遗”抱养了第一个残疾婴儿。同年夏天,在原平市医院的大门口又拣回一个双目失明并患有脑瘫的小男孩。那一年,郭改然34岁。

两个残疾儿童进家后,本来拮据的七口之家更是捉襟见肘,体弱多病的公婆、上学的三个儿女,仅靠丈夫的工资和郭改然自己种的十亩山地为生。两个残儿不仅需要与日俱增的奶粉喂养,还需要三天两头的医药检查护理,更为繁忙的是日常喂养。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年迈体弱多病的公婆,又要为在2里外乡中和小学上学的两个孩子做饭洗衣,还要耕种五亩山地,同时起早摸黑地喂养两个嗷嗷待哺的残疾婴儿。不久,在村下乡的干部得知情况后向民政局反映,对两个残疾孤儿给予生活补助。随后,郭改然又陆续抱回两个,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

郭改然在给孩子们喂饭。资料图片

自那以后没多久,郭改然的弟弟说民政部门有两个弃婴很可怜,想找有爱心的人家帮忙照料一下,一月补助150元。没来得及细想,郭改然就把两个孩子抱回来了。再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而来的孤残孩子越来越多,每次郭改然都想“拒绝”,可每次见了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无法放弃。

说起这些年抚养这么多孤残孩子的艰辛。郭改然感慨:“说实话,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收养的都是孤残孩子,多少都有点毛病,不是脑瘫的,就是身上长瘤子的,要不就是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最轻的孩子也是兔唇。但这些孩子要吃要喝的,还需要特别照顾,这其中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记得2007年9月,我们又照顾了民政局委托照料的3个残疾孩子,当时连上我们自己家的儿女,近20个人挤在不大的通铺上,我和丈夫就天天躺在床沿边守护着他们睡觉。”

2.面对不解和非议 她哭过累过不放弃  只因都是“心头肉” 

说到为什么坚持抱养孩子,郭改然告诉来访的记者,抱养的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的心疼她,面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不舍。
    “妈妈回来啦、妈妈回来啦。”有一次,刚走到回家的土坡上,碰巧儿媳领着6个娃娃返回,这时孩子们一窝蜂扑向郭改然,抱腿的抱腿、搂腰的搂腰,很是兴奋。只有一个腿脚不便的女孩子在一玩具车上急得一蹦一蹦的。郭改然赶紧笑着低头亲了她一下,才止住了女孩的焦急。“这个叫爱民,这个是爱善,这个是爱华……”郭改然如数家珍地介绍她的孩子们,每个孩子的名字里都有个“爱”。
  回到家里,孩子们更快活了,行动不便的满炕打着滚、腿脚灵便的在地下跳舞、唱歌,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快乐。郭改然从里屋出来,给每个孩子发好吃吃(糖果),孩子们纷纷把手举到了她嘴前,非要先让她吃一口,她笑嘻嘻地在每个孩子面前“假”吃了一口。

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郭改然也流过泪。资料图片

  说起邻里的质疑,郭改然说:“有人说我是神经了,自己家过得不富裕,还收了一堆残疾人。这些年,我花光了丈夫当搬运工挣的钱,还把儿子、儿媳也拉了进来,一家子就跟着我苦了。还有人说民政局给每个孩子每月补150块,我们是想赚钱。可谁算过账,当时一箱奶粉就得一百六七十块呢,更别说给孩子日常穿衣看病等开销了。”她顿了顿说:“其实我也想过放弃,我偷偷哭过不知多少次,可一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我就心软了,他们都是我的心头肉。”

对郭改然的举动,起初不用说村里人,就连她的孩子也不理解。大儿子陈俊伟讲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他说:“打记事起,家里除了过节能吃上肉,平时能吃饱就算不错了。为了生计,我早早辍了学,先是帮忙照料残疾的弟妹,长大些便去了当地一家水泥电杆厂打临时工挣钱。”21岁那年,与家人的一次冲突,彻底改变了他对父母的认识。“那个晌午,从地里劳动回来,我就着咸菜,喝多了酒,咆哮着质问爸妈,孩子越来越多,又有残疾,你们究竟图个啥?我的喊声惊呆了炕上地下的弟弟妹妹,家里一下子静得出奇。而父亲平生第一次铁青着脸,甩出一句话:‘你也是我要来的,和他们一样,我们也没嫌弃!’几个月后,我费了一番周折,查明了自己也是被抱养的。想着21年来。养父母待我与他们亲生的儿女没有一丝区别,我震撼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甘愿做父母的帮手,一家人苦在一处,乐在一起。”

3.故事被拍成纪录片获大奖  农民夫妻感动社会诞生“花房”

如今,郭改然全家和孩子们都住进里充满爱心的“花房”,谈到“花房”,在一组大学生与孩子们玩耍的照片前,郭改然含着泪花讲出了“花房”诞生的故事:

2010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苏家铭,从网上知道了这个特殊家庭的事后,便萌发了为这个家庭拍摄纪录片的想法。之后的两年里,苏家铭5次来到这里,和他们同吃同住,拍了70卷带子,做出了《花儿哪里去了》这部17分钟的纪录片。后来这部片子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和“最佳纪录片奖”两个大奖项,获得了3600美元的奖金,苏家铭接着把全部奖金寄来给孩子们用。同年5月,苏家铭在微博上成立了“花儿基金”,此后半年时间里,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万元捐款。用这些善款,苏家铭和“花儿基金”的志愿者们帮助郭改然在村里购置了一套房子,并把它命名为“花房”,寓意是让“花儿”在这里自由生长,快乐绽放。

郭改然带着孩子们在“花房”玩耍。资料图片

    “花房”流淌着爱,政府每月发给每个孩子1000元的收养费,众多人前来看望,外地人不断通过网络献上自己的爱心,为孩子捐款、捐物。有的要抱养孩子,有的要资助“花儿”上学、有的筹集医疗费……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郭改然一家在院里建起“花儿学堂”,添齐了桌椅板凳、教学用具,同时也增加了床铺、衣柜等家具。大哥陈俊伟也自然当起常任“教师”,一些师范院校的在校生也利用假期前来支教。

4.善心的未来:只要有一口气在 就会对孩子们不离不弃 

谈到过来的这些年,郭改然的丈夫陈天文说:“别看这些孩子身有残疾,可他们也懂得回报。每次我们从外面回来,孩子们会一窝蜂地涌上来,争相抱住我们叫着爸爸妈妈;每次孩子们有了好吃的,都不忘给我们嘴里塞一口。当然,还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这也是动力。成家的大儿子儿媳在外面租了房子,还主动带走了5个残疾孩子抚养。再后来,我闺女、老婆的姐姐都被感动了,也主动带走了几个残疾孩子抚养。此外是来自于媒体的呼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郭改然和丈夫在记录每一笔好心人的捐赠。资料图片

说起未来的打算,郭改然说:“我有一个本,上面记着帮过我们的好心人所做过的一切。近年来,有许多爱心人士前来看望‘我的孩子们’,有的捐款、捐物,还有的捐助住房,使孩子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原平市民政部门也在不断提高给孩子们的各项补贴,让孩子们吃饭、穿衣、上学、医保都有保障。这些年,我们陆续的让他们去学习。没法去学校上学的,我们就在家里教孩子,怎么也得让孩子们学点文化,拥有一技之长,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就是达不到这些,最起码也能养活了自己。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在,就会继续养活这些残疾孩子,不离不弃。”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郭改然》、《陈天文、郭改然夫妇爱心"补天"》、《陈天文郭改然夫妻俩25载收养39名孤残儿》等稿件综合)

编辑点评 

人间自有真情在,普通农家妇女郭改然用她平凡的人生演绎了不平凡的爱。在她爱的滋润下,无助的生命得以延续,弱者的痛苦正在变为欢乐。郭改然和丈夫为这群“缺萼的花儿”撑起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娃娃们拉扯大……”郭改然用最朴实的话表达了她的决心,无论风雨兼程。未来的路还很长,崎岖而艰辛。她已经决定要相依为命继续走下去,而这份爱的“正能量”也将不断的传递下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