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12: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05 | 查看:1133次
邓巧林,女,198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重庆市梁平区袁驿镇响滩完全小学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她扎根基层任教9年,“走教”2000多公里,将6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2021年5月,邓巧林入选“中国好人榜"。
响滩完全小学,地处重庆市梁平区袁驿镇偏远乡村。每年的读书季,这里都会传出琅琅读书声和学生们下课后的追逐笑闹声,成为乡村最有生气的地方。
邓巧林,今年35岁。2011年8月至今,她一直在响滩完小任教,“走教”10年,将6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
活,自己满意的样子
“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教师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职业。”邓巧林说。
2011年,邓巧林通过公招加入了响滩完小。当她亲眼目睹乡村的贫瘠与落后时,才切身体会到一名乡村教师的苦辣酸甜与责任重大。当时学校没有教师周转房,她只能租住在离学校3公里外的袁驿镇,每天早晚都得花上近1个小时步行往返于镇上和学校之间。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邓巧林犹豫了。“我是不是该离开这个地方?”她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老师,您是来给我们上课的吗?”稚嫩的声音将邓巧林的注意力从周围的环境拉回了眼前,虽然孩子们的衣服大都有些破旧,不太合身,但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那一刻,邓巧林便决定活出自己满意的样子,做一朵扎根在乡村学校的“蒲公英”。
邓巧林在袁驿镇响滩完小为学生们上课。记者 张耀 摄(资料图)
面对袁驿镇村小老师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邓巧林坚持“走教”。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在本部上完课,下午便到村小去上道德与法治课。如果走公路,单程就需要70分钟;如果走小路,单程仅需40分钟。为了节约时间,她每次都选择走一条荒废多年的小路。
行程远,路况差,碰到恶劣天气更是无处可躲。然而面对诸多艰难,邓巧林都没想过放弃。“下课后,孩子们总会一涌而来地围着我,舍不得我离开。此时,我的心里暖流翻涌。”邓巧林说。
做,孩子喜欢的样子
“只研究如何教,不去关注孩子们学习动力,再好的教学都会打折。”邓巧林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样子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大家打成一片。
在邓巧林的学生中,有一名比较特殊的孩子——11岁,但智商只有2岁左右。2017年,第一次为她“送教上门”的情景邓巧林仍记忆犹新。
“一间老屋,一扇破窗户,一张小板凳,一个漂亮女孩。是我走进小院的脚步声惊动了她,她笑眯眯地、迫不及待地趴在窗户上看……那样的眼神装着怎样的期待,我想我懂!”邓巧林说。
邓巧林陪民主村小的孩子们打乒乓球。记者 张耀 摄(资料图)
从此,无论刮风下雨,邓巧林每周都会去陪她一起做游戏、画画,给她讲故事。
邓巧林也正是以类似的方式走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一次班会课,留守学生陈世源在《给父母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及埋怨。信中的心酸和无奈,让邓巧林潸然泪下。从那以后,她的办公室总备着几把雨伞,供雨天没带伞的孩子使用;她定期向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架起孩子和父母情感交流的“热线”。每个周末,她把家访当作是一种“走教”,走遍了学校辖区的5个村35个组,走进了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家庭,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里。
成,同事钦佩的样子
工作中,邓巧林在做好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育人环境的建设。她创办“春芽故事汇”黑板报,展示好书推荐、读书心语、励志名言等;自编《春芽阅读手册》,记录学生课外“一日三读”成果;开辟“春芽问吧”学习区域,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的邓巧林,她经常向师生征求教学管理建议,向前辈、书本、网络学习教学管理方法。她还与同事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精心谋划和组织“家校共育”、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
邓巧林和袁驿镇响滩完小的学生们一起阅读书籍。记者 张耀 摄(资料图)
邓巧林始终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多,其实她早已成为了同事眼中学习的榜样。
“邓老师会组织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坚持每周到民主村小上1至2天课,每学期定期送‘研’到村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响滩完小教师张琳说,每次离开时,民主村小的孩子们总会一涌而上围着邓巧林,那种不舍的真挚情感证明大家的付出没有白费,“邓老师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乡村有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才有希望。”邓巧林说,今后她将继续在教育的征途上奋力前行,永不止步。
(来源:梁平日报、中国文明网 责编:郭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