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10: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08 | 查看:506次
陈俊贵,男,1959年1月出生于辽宁,伊犁州乔尔玛烈士陵园讲解员。退役后,他携妻子义务为战友守墓30多年,无怨无悔。陈俊贵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2011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陈俊贵永远记得,39年前,他的班长郑林书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他,让他活了下来,而班长却永远地倒下了。为报答郑班长的救命之恩,1985年,陈俊贵携妻子远离故乡,来到郑班长牺牲的地方,默默为他守墓三十五载。
班长让出“活命”馒头
1974年,为了发展新疆的交通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多个部队接受了修筑独库公路的艰巨任务。横跨天山的独库公路,全长562.74公里,大部分工程在悬崖峭壁,需开山劈石,作业艰苦、危险性大,为全国公路史上罕见,在顽强拼搏的十个春秋中,先后有168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俊贵的班长就是其中一员。
陈俊贵永远忘不了郑班长牺牲的那一幕。那是1980年4月8日,这一天,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二团二营被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刮断。五连四班新战士陈俊贵奉命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到40公里外的施工部队传达命令:开展自救互救,清除积雪,打通道路,等待山下的部队救援。
他们一行4人轻装前进,只带了一支防御野狼的手枪、30发子弹以及20个馒头。在途中,陈俊贵和战友被大雪围困,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每个人都累得筋疲力尽,多一步也走不动了。在这生死关头,班长郑书林拿出最后的食物。看到只有一个馒头,谁也不肯吃。大家都明白,这个馒头谁吃,谁将活着出去。当时陈俊贵年仅21岁,班长26岁,而且调到班里才38天。最后,郑林书做出一个庄严的决定:“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一名老兵,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陈俊贵吃!”陈俊贵说啥也不吃,郑林书发火了,严肃命令他吃掉,陈俊贵含着泪吃下这个馒头。就这样,他们坚持在风雪中向前挪动,走了没多远,班长郑林书终于坚持不住了。临终前,郑班长说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死后就葬在附近的山上,永远看护着部队和战友;二是生前没有好好孝敬父母,希望陈俊贵能到老家看望一下父母。陈俊贵和战友含着热泪,用雪掩埋了班长,继续赶路。又走了不知多远,他们都倒下了,副班长罗强也没有爬起来,陈俊贵和陈卫星被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所救⋯⋯
一诺千金,守望天山
回到营地后,陈俊贵因严重冻伤,接受医院治疗长达4年。他于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担任电影放映员。在一次放电影时,他看到一部反映修筑天山公路的影片,再也坐不住了,又想起了他的班长。这时他作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完成班长的遗愿。然而,自己和班长仅仅相处了38天,只知道班长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到哪里去找班长的父母呢?
陈俊贵不远千里,来到新疆新源县,但部队早已搬走了。为了能离班长近一点,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掉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终身难忘的那拉提,住在离班长最近的一个山坡上。他们简单盖了三间房,开垦了20多亩荒地,当起了农民。危难关头的一个承诺,他选择用一生来兑现。
陈俊贵和妻子。图片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自此,他们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一待就是30多个春秋。他只要有时间就去班长的墓前拔拔草、修整修整墓,和班长说上几句话。陈俊贵没有后悔过,“没有班长就没有我的今天,而班长临终就这一点点遗愿,我都未能满足,我怎么向班长交代呀!”
陈俊贵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班长父母的找寻,可因为通信设施的落后,加之家庭生活条件不好,虽多方打听,一直未果。2005年9月的一天,当兵的儿子陈晓宏从武警交通第二总队的几名战友那里得知,该部队的前身就是父亲的老部队等几个单位合编而成的。2005年10月,在部队热心领导派来的政治部干部陪同下,他赶赴湖北。当陈俊贵找到班长的家乡后得知:班长参军的第二年,他父亲就因病去世,班长的母亲也于2003年去世,临终前还在念叨班长的名字。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仰天长叹:“你们的儿子没能回来,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今生今世,我将一直守在班长的坟前,让班长永远不寂寞!”
乔尔玛烈士陵园了却他一生的心愿
独库公路1983年全线通车之际,烈士纪念碑也开始修建,1984年9月28日在尼勒克县乔尔玛落成。
2007年,尼勒克县民政局领导找到陈俊贵,希望他能来乔尔玛烈士陵园工作。陈俊贵激动万分,他说:“这样才好,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了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同年6月,他捧着班长郑书林和战友罗强的遗骨来到乔尔玛,成为陵园的管理员。
陈俊贵在清扫烈士陵园。图片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每天,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都会清扫烈士陵园,在他的坚持下,班长从未孤独过。每到天山野花烂漫的时节,陈俊贵都会将最美的鲜花献给班长。然而,乔尔玛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到了冬季,这里早晚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天寒地冻,暴雪总是不期而至。一年四季都没有荦菜,唯一的素菜是白菜和土豆,就连水也没有,渴了就用雪泡着喝。住的时间长了,陈俊贵和妻子的牙齿都松了。虽然陈俊贵嘴上没说,但他心里明白,和自己一起吃苦受罪的不只是妻子,还有3个在天山深处度过整个童年的孩子。如今,3个孩子都有了理想的职业, 但他在儿女家中待上不到几天,就会牵挂着烈士陵园,似乎有什么在呼唤着他回去。
如今,每逢“清明”“八一”期间,到陵园参观祭奠的人很多,陈俊贵就会格外忙碌,除了看护好陵园,又充当讲解员,为人们讲述当年艰险的独库公路大会战和传承至今的天山精神。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2019年第7期 责任编辑 陶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