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国医济世,德术并彰(3图)

发布时间:2022-05-29 10: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09 | 查看:803次

张伯礼,男,1948年2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疫情期间,张伯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古稀之年的他于1月27日(大年初三)逆行武汉,义无反顾地奔赴防疫救治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2020年,张伯礼入选2-7月“中国好人榜”。

古稀之年,出征武汉,身披“白甲”坚守中医药阵地;国医济世,德术并彰,无“胆”英雄宁负自己护人民。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武汉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伯礼填了一首词——《人民才英雄》。

  这位“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此次抗疫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胆”英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今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在飞机上,72岁的老人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的诗句。

  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中药漫灌”……初到武汉,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出良方,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张伯礼说。

  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超负荷的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他笑着调侃道。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张伯礼动情地说:“中医把胆叫‘胆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

  在这位“无胆英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坚守“仁心”:“用最少的钱把病人治好”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张伯礼表示,希望学生能够“贤以弘德、术以辅仁”。这是他从医的座右铭。

  20世纪60年代末,医学院校毕业的张伯礼来到渤海之滨的一家乡村卫生院工作。在那里,他亲眼看到老中医用普通的中草药配方治疗病痛,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中医班、跟师门诊、就读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张伯礼稳扎稳打。

  乡村卫生院的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那段岁月,他整天脚踏自行车,背着大诊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奔走在田间小路、海上渔船、建筑工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我很有成就感;用最少的钱把病人治好,是我的职责和任务。”张伯礼说。

  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职务越来越多,声名越来越高,张伯礼的医者仁心从未改变。

  他先后捐出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药贡献奖、岐黄贡献奖、树兰医学奖及各种科技进步奖奖金400余万元,在学校设立“勇搏”基金,奖励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薪酬待遇。这正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

  他还十分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前就倡导和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基层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苦练“内功”:推动中医药造福人类

  9月8日,刚刚参加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张伯礼在谈到中医药的发展时说:“中医药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练好内功。”

  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张伯礼步履不停。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认为。

  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的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像六味地黄丸一样的中药,其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要靠扎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伯礼说。

  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技术的助力下,中医药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此次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张伯礼也曾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2020年人类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快战胜疫情。”张伯礼说。

(来源:新华社 记者:张建新 栗雅婷 张宇琪 宋瑞 责任编辑:陶恒)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