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星: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扶贫“赶考人”(4图)

发布时间:2022-05-28 22:4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05 | 查看:1170次

陈伟星,男,1968年6月生,陕西省西北大学扶贫办正科级秘书、驻商州区黄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扎根乡村21年,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帮助上千名贫困群众受益、脱贫。2019年4月,陈伟星入选“中国好人榜”。

4月24日上午,阳光正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黄山村党员活动中心前的空地上,一人、一桌、一台电脑,扶贫干部陈伟星面对镜头,讲起了黄山村脱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同一时间,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万余名师生,正通过网络,聆听着这堂开设在村庄里的“云端”思政课。

  黄山村,是一个地处秦岭腹地,高寒边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7.4%。2012年,陈伟星来到黄山村,成为这里的扶贫工作队队长。

  来到黄山村后,陈伟星对全村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他发现全村1003人,一半为贫困人口,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养牛、养猪等传统养殖业只是家庭副业,技术落后且不成规模。“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的总钥匙,走新型合作社经营是总方向。”陈伟星说。在陈伟星的推动下,黄山村生态养猪合作社成立,利用西北大学提供的资金引进良种猪,邀请专家技术指导,组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陈伟星(左)在贫困户袁焕祥刚搭建好的香菇种植大棚里讨论下一步的香菇种植计划。图片来源:新华网 

  帮村民做好养殖业之余,陈伟星又因户施策,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做技术指导,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引进果树新品种,帮黄山村建设100亩大樱桃园、260亩矮化核桃园,统一技术托管,全程施肥、植保、修剪、拉枝,并探索示范种养立体经营模式。让村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掌握的技术、可自己管理的脱贫产业,为这里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从修路建桥改造危房,到引进养殖种植产业,8年过去了,黄山村发生了变化。

  贫困户李改宪不甘心穷下去,便一门心思琢磨养牛。但一到冬季,草料不够就成了大问题。借助高校的动物学、植物学专业资源,陈伟星帮村民引进了甜高粱、苜蓿、菊苣等草种,村里的沟沟坎坎、林下坡边,“能种的地方全种上”。从此,李改宪的牛舍里,小牛犊一只只地增加着。如今他还完了贷款,还存栏8头牛,一年可以净挣4万多元。

  见李改宪挣到了钱,村民李树林干脆不再外出打工,拜李改宪为师,也养起了牛。接下来,村民郭小红试着散养土鸡,村民王秦养起了山羊……

  一说起这些贫困户的故事,陈伟星就停不下来。这时的“云课堂”上,评论区被“致敬”两个字刷了屏。大学生陈佳媛评论说:“我们个人能做的也许很微小,但只要愿意担当、坚守担当,这就汇成了一股力量。”

  其实,陈伟星的扶贫路开始得更早。1999年4月,31岁的陈伟星受西北大学派遣,跟随陕西省级“两联一包”驻合阳县扶贫工作团,赴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开始驻村扶贫工作。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1年。

在商洛市商州区黄山村租住的民房里,陈伟星整理村上的扶贫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居于陋室、食于简灶,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倾听民声、细察民情,从渭南市合阳县皇甫庄村的苹果种植园到商洛市商州区看山寺村的中药材基地,从商洛市商州区兴隆村的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到黄山村大樱桃种植园,都留下了他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和辛勤耕耘的身影。上千户村民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脱贫,生活条件改善。

  21年来,陈伟星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扶贫专家”。他坦言道,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的,是心中的梦想。

  “扶贫先扶智!要把山区小学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扶贫工作第一位!绝不让孩子们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陈伟星说,农村的基础教育都比较弱,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贫困面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

在黄山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陈伟星(左)为贫困户办理贷款填写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作为来自高校的扶贫干部,教育扶贫自然有先天优势。扶贫21年,陈伟星利用西北大学扶贫资金,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看山寺村、大荆镇兴隆村和铜川市黃堡镇安村共建3所农村小学,为3所小学配备桌凳、黑板、电脑等教学器材,安排看山寺小学、兴隆小学、安村小学及黄堡镇中心小学、合阳皇甫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来西大附小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每年组织西北大学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看山寺村、兴隆村、黄山村下乡扶贫、支教。累计资助数十名大中专、研究生完成学业。

在黄山村二组贫困户李志盈家里,陈伟星(左二)了解他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网

  “老陈是我们家的贵人!”黄山村二组的贫困户李志盈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平时靠外出打工挣的钱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大儿子2012考上大学后,正发愁学费的他收到了陈伟星送来的五千元钱。

  2016年,大儿子考上研究生,二儿子也同时考上本科。本该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却再一次让他犯了愁。“一个儿子三千,两个儿子六千。 老陈又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李志盈说。

  “党托民盼负重担,脱贫攻坚驻黄山。助学支农谋发展,老牛蹄疾不扬鞭。”多年来,陈伟星用这首诗自勉。因扶贫成果显著,他也多次被评为陕西省级扶贫先进个人。“荣誉是对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的荣誉也属于西大这个集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责任。”面对荣誉与大家的肯定,他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选择,但陈伟星却选择了坚守在扶贫一线。这堂开设在黄山村的‘云端’思政课,让青年学子更深入了解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让黄山村脱离贫困,让樱花香飘满乡村,让青年人有所居,让老人安度晚年”,为着实现这个梦想,陈伟星一直在路上。

(中国文明网综合新华社报道 记者 杨一苗 责任编辑 陶恒)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