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允同: “昆曲奶奶”16年培育出25朵昆曲“小梅花”(组图)

发布时间:2022-05-28 11: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11 | 查看:420次

徐允同,女,1945年9月出生,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退休音乐教师。2019年10月,徐允同入选“中国好人榜”。

她,60岁开始自学昆曲。

  她,没有系统地学过昆曲唱腔,却成为了千年小镇上的昆曲筑梦人。

  她,先后带领25名学生成功登顶少儿戏曲藏峰,夺得“小梅花”奖。

  她,是耕耘不止的老“艺术家”,是千年小镇上的筑梦人,是孩子们的“昆曲奶奶”。

  她,就是千灯“小昆班”创始人徐允同。

徐允同(中)带着孩子们练习走台步。图片来源:看苏州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位于古镇千灯的“小昆班”练功房,时常传出略显稚嫩而又柔美旖旎的昆曲唱腔。头发花白的徐允同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一字一句地教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指点,和孩子们一同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昆曲这一“百戏之祖”的艺术魅力中,完全忘了自己已是古稀之年。

  早在1989年,为传承传统文化,她就自行组建了一支学生民乐队,并于1993年进京演出,以特有的方式让人领略到民族乐曲的魅力。尽管如此,对于昆曲,徐允同却不了解,还只是个“门外汉”。

徐允同(左)在教学中。图片来源:昆山视窗

  2004年,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校成立“小昆班”,邀请退休的音乐老师徐允同负责昆曲的日常教学。面对筹建任务,对传统文化心怀敬意的徐允同没有望而却步。“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可以学。”她知难而上,在60岁颐养天年的时候,开始自学昆曲。

徐允同(左一)教孩子们传唱昆曲。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她辗转上海、苏州等地,拜访专业的昆曲老师,求得老师的原唱录音。回家后,一遍遍地听,写下曲谱;又一遍遍地听,跟着发音学习唱法。她还买来专业的书籍进行研究,反复进行发声练习,“逼”着自己练就专业吐气、发声。

  每个周末,苏州昆曲团的老师们来给“小昆班”做专业辅导,徐允同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她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从未落下一节课。她自费购买摄像机,把老师授课的内容全程拍摄下来,课后自己反反复复地回放学习,仔细揣摩领会老师的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等自己完全唱熟了,才把领悟学习到的要领,一点一点教给孩子们。

徐允同(右一)耐心地给孩子们指导。图片来源:昆山市文明办

  昆曲好听,但难唱。在昆曲学习中,剧情里出现的景物、景象大多是虚拟的,需要靠演员通过手、眼、身、法、步来进行表达。昆曲的发音是苏州的古方言,有时一个字要拆成几个字唱,孩子们对于昆曲唱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就好比在表演《牡丹亭》“游园”片段时,既要能表现出杜丽娘和春香优美的唱腔和身段,还要能传递出身处满台姹紫嫣红、繁花似锦春色环境里的喜悦。

  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并很好地表达出来,徐允同没少下功夫。她一面耐心地给小学员们讲解剧情,一面寓教于乐、想方设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表演技巧,直到孩子们心领神会,烂熟于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她钻研出一套独特而实用的“昆曲唱法”教学体系。

徐允同(右一)在“小昆班”授课。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由于“小昆班”是课外兴趣班,小学员既要学好语、数、外等各科文化知识,还要抽出时间练习昆曲。为了让孩子们“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徐允同又想出“见缝插针”“守株待兔”的方法。她守在学校里,利用课间、课余时间,看到哪位小学员空下来,她就教上一段,或者给孩子“开小灶”。

徐允同(中)为小学员整理衣装。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昆曲教学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没有十足的耐心是行不通的。许多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徐允同忙碌的身影便出现在“小昆班“的练功房里。拖地板、整理道具、烧水、排课表等,她事无巨细地做好教学准备。从早上教孩子们练声、搁腿、下腰,到放学后再教唱词、走台步等,她从未松懈。

  徐允同的父亲在世时,体弱多病,平日需要照顾。但是,担心影响到“小昆班”的训练,徐允同很少请假。她常常家里学校两头跑,为了病重的父亲和“小昆班”孩子们的成长,再忙再累也默默坚持着。后来,在含泪送走病逝的父亲后,她更是一心扑在“小昆班”的日常训练之中。徐允同说:“只要能办好‘小昆班’,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徐允同(左)教杨优练唱台词。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如今,“小昆班”十六岁了,它就像是徐允同精心培育的孩子。而在徐允同的眼里,“小昆班”的学生就是她自己的孩子。徐允同除了给予孩子们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也是关怀备至。

  “小昆班”学员杨优,身世坎坷,家庭条件极其困难。徐允同发现她在昆曲上异于常人的天赋,将她从辍学的边缘拉了回来,不仅在学习上指导她,更在生活中时时给予她鼓励、帮助她。杨优果然不负重望,很快成了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名角”,并成为第18届戏曲“小梅花奖”金奖得主。

徐允同(中)和获奖的“小昆班”学员。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对于徐允同来说,对昆曲和“小昆班”便是这不知所起的“情”。在徐允同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像杨优一样的孩子在昆曲传承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徐允同(左)老师在给学习昆曲的孩子调整头饰。图片来源:光明网

  16年来,徐允同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截至目前,她教的“小昆班”学员已不下百人,共培育出25朵昆曲“小梅花”。孩子们在各种比赛中总能脱颖而出,多次摘得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小梅花”奖;还有孩子考入上戏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昆曲。“昆曲故乡终于后继有人了!”这是让徐允同最自豪的事,她欣慰地看到自己传承昆曲的梦想正在实现。

  除了引领“小昆班”学员走入昆曲艺术的殿堂,徐允同还积极推广“茶盘舞”等特色传统文化,设立昆曲工作室,向小镇居民义务教授昆曲声腔和唱法。每周一下午,徐允同的昆曲教室里会来一群特殊的学生,她们都是跟徐允同一样热爱昆曲的老千灯人。

徐允同(中)和昆曲“老年班”。图片来源:昆山市文明办

  原来,徐允同沪剧、越剧样样都拿手,性格开朗的她在闲暇时总能给周围的邻居们唱几段,于是慢慢认识了一些戏剧迷。“会唱沪剧、越剧的都很常见,但唱昆曲的还只见过徐老师一个。”跟徐允同学昆曲的张万华说,自从听了徐老师唱昆曲,就一下子被昆曲优美的唱腔吸引住了,“徐老师很热心,看我们喜欢昆曲,就义务教我们唱。”2013年5月,昆曲“老年班”成立了,目前学员仍在逐年增加。

徐允同(后排中)与2014届小昆班全家福。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同教“小昆班”一样,徐允同教这些老人们也格外上心。“我们都热爱昆曲,在一起唱特别有意思,仿佛寻到了知音。”徐允同说,唱昆曲的路上有人陪伴和支持,让她更加坚定了信心,“我教她们,她们再教别人,千灯是昆曲发源地,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唱才是!”

  徐允同和她的伙伴们常常排演属于她们自己的昆曲,并在古镇的戏台上演出。在徐允同看来,千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似乎就是天然的戏台,在寻常人家的院落,有人在轻声吟唱昆曲,这是多美的画面。

徐允同入选“苏州市十大女杰”。图片来源:昆山市千灯镇

  说起昆曲,年过七旬的徐允同总是格外兴奋。她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能够授课育人,又能传承民族文化,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意义呢!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并喜欢昆曲、传唱昆曲!”

(中国文明网综合江苏文明网报道 实习编辑 李佳琪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文化之美,美在传承。徐允同,以传承昆曲文化为使命,以昆曲教学为基础,以昆曲文化交流为延伸,在退休的年纪,潜心“育梅”,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她是最美的“昆曲奶奶”。在她的倾心浇灌下,昆曲雅韵定能幽兰飘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