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7 23:1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09 | 查看:575次
潘绍新,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淮北市人,现任淮北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3月,潘绍新响应组织号召,远赴西藏。在那里,他全力支援山南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做了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我感觉这里需要我。”回到淮北后,他立即申请长期援藏。7月,带着对家人的亏欠和牵挂,潘绍新毅然再度远行。2019年3月,潘绍新荣登“中国好人榜”。
许多人认识潘绍新,是从2018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
当天,《新闻联播》以《明月相守 家国在心》为题播发新闻,报道了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一群人为国、为家选择奉献与坚守的故事。新闻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淮北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当时在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助的潘绍新。
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潘绍新坚守在海拔3700米的山南为藏族同胞义诊,而他的家人,却只能和全国观众一起,在电视里看到他。
“我们都要努力,加油!”
2018年3月,作为安徽省2018年短期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潘绍新远赴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全力支援该院创建三甲医院。
因为任务紧急,从确定援藏到出发,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当潘绍新将这一消息告知爱人张建梅时,她甚至来不及做好思想准备,便要为丈夫收拾行囊、送他远行。临别时,潘绍新在车上向她挥挥手,做了一个唯有夫妻俩能看懂的手势:“我们都要努力,加油!”张建梅差点哭出声来,但她硬生生地克制住了。她默默提醒自己,不能哭,不能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3月20日,潘绍新和全省其他医院的同行一起抵达山南。胸闷、头疼、鼻子出血……甫一落地,“大名鼎鼎”的高原反应立刻袭来。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很难受,但他咬牙坚持着。放慢走路、做事节奏,这有利于缓解高原反应。
患者向潘绍新(右二)和同事送锦旗、哈达致谢。图片来源:淮北文明网
到了山南市人民医院,还有时差关、语言关在等着潘绍新。严格来说,西藏和内地均采用北京时间,但地理因素导致两者实际相差两个多小时。上午9点半上班,下午3点半上班,晚上8点多太阳还没落下,不仅潘绍新不适应,就连打电话回家时,老人都很讶异:“我都睡了,你那还大天亮呢?”语言难题倒还好。潘绍新在那收了两个徒弟,平时坐诊或手术,由他们充当翻译。
很快,潘绍新便了解了科室状况。人手少,一共三位医生,技术较内地要差些,无法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这是该院的短板之一,也是创建三甲医院的必备条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装机器。医院早就买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仪,但由于没人会使用,只能搁置在仓库中。潘绍新把仪器找出来,又自掏腰包买来配套设备,按照说明书忙活了一天,安装工作大功告成。
4月4日,经过一系列周密筹备,潘绍新成功为一名藏族老年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第二天,患者即重见光明,并能进行日常活动。此后,潘绍新又陆续做了20多台手术,均收到良好效果,无一例并发症。每位受益于他重见光明的患者,都会向他道一声“扎西德勒”,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这次援藏结束,平时工作非常积极的潘绍新,是医疗队里最后一个离开的。4月29日,返程当天,他还在为一位藏族老阿妈复查。有趣的是,当时院长看到了这一幕,一脸惊讶:“昨晚都为你们送行了,你怎么还没走?”复查结束,潘绍新才挥别山南。
“我感觉这里需要我”
团聚的那一刻,张建梅未再压抑自己的泪水。在随后到来的夏天,儿子顺利被省示范高中淮北一中录取。这个家庭,满是幸福。
然而7月的一天,潘绍新悄悄告诉张建梅,他报名参加了安徽省第四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这次要一年时间。“还有好多白内障病人没来得及手术,我感觉那里需要我。”他这样解释此举初衷。张建梅犹豫过,但最终,她还是再次送爱人去援藏,“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在西藏,很多患者慕名等候潘绍新的到来。到达山南后,潘绍新顶着高原反应的不适,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听说潘医生再次援藏,乃东区桑耶青姑寺的扎西拉姆老人特别激动。她因白内障伴瞳孔粘连,双目失明多年,四处寻医无果。今年4月,她遇到了潘医生,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评估和周密的手术设计,老人的右眼术后顺利复明。潘绍新再度进藏后,又为她的左眼进行手术,最终,在他的妙手中,老人的双眼重见光明。
潘绍新(右二)和同事询问患者康复情况。图片来源:淮北文明网
山南市因为海拔高、紫外线强,白内障发病率较高。可当地人医疗观念较为落后,往往病情到成熟期甚至过熟期才来就诊,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把技术带过去、留下来,不仅为医院的发展,更是为当地百姓的健康。自进藏第一天起,潘绍新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做实,打造一支带不走、能创造光明的技术团队。
据统计,一年来,他成功完成300多例眼科手术,无一例医疗事故和纠纷,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白内障高发且群众就医困难的问题。同时,填补了山南市人民医院多项技术空白,为该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贡献了一份淮北力量。如今,在他的悉心教授下,两名徒弟已能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他能看见了,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与爱人张建梅每天的“相聚”,都是在视频中。潘绍新跟她说得最多的,不是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布达拉宫的壮观,而是他为藏族同胞带来光明的喜悦。“每次手术,在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患者双手合一,道一声扎西德勒,他能看见了,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为了这最幸福的时刻,援藏期间,不仅是中秋节,劳动节、国庆节假期,潘绍新都没有回家。他的选择始终是坚守第二家乡,到群众中去,播撒光明的希望。他的努力付出,赢得了藏族同胞的广泛赞誉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手术结束后,患者向潘绍新(左)致谢。图片来源:淮北文明网
因为做的手术多,收到的哈达多,并登上中央、自治区、山南市电视台,潘绍新在当地的工作群中“火”了,同事打趣地喊他“网红医生”,许多藏族同胞更是亲切地称他“雪域高原上的光明使者”。
然而,这位“光明使者”在提起家人时,却颇为愧疚。两次援藏,爱人给予他充分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第一次援藏时,儿子正在上初三。平时都是他辅导孩子功课,带着锻炼身体,结果,他远赴西藏一个多月,连儿子参加中考体育测试,他都没能到场加油,只能在遥远的西藏,默默地牵挂着。
回家后,潘绍新说,自己一定要多陪陪孩子。可没想到,孩子顺利升入高中后,在新学习阶段的开始,正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时,牵挂着藏区同胞的潘绍新,又再度远行。一向爱美的妻子收起高跟鞋,换上了一双双平底鞋,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2019年7月16日,返程的日子到了。像2018年短期援藏时一样,潘绍新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还是在加班,为藏族同胞看诊、做手术。载誉而归的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出发前的庄严承诺:牢记嘱托,继承和传承援助西藏的敬业精神,树立良好形象。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为广大藏族同胞服务,向援藏前辈致敬,向医院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淮北人民争光。
(供稿:淮北文明网 责任编辑 王楠)
快评
“还有好多的白内障病人没来得及手术,我感觉这里需要我。”潘绍新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两度进藏的初心。这份初心,只有奉献,却不求回报。重见光明的患者,双手合一,道一声扎西德勒,这就是潘绍新最幸福的时刻,这就是他心中的最高褒奖。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