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用电影“摞”起来的人生(2图)

发布时间:2022-05-27 23: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10 | 查看:489次

郭建华,女,1953年7月生,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1971年,18岁的郭建华成为开封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从此,她坚守在农村放映的阵地上,48年坚持为农民放电影。她曾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4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9年9月8日,刚刚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一回到开封,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66岁的郭建华诚恳地说:“我是抱着求学和致敬的心态去的。他们是在用生命诠释大爱大德,值得我去学习。”

  这位抱着求学致敬态度的老人,她自己有什么样的经历使其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呢?

  “我的人生,就是用一部一部电影摞起来的。”郭建华说。

  一块银幕,伴随着郭建华从青春走向白发。

郭建华展示珍藏的雷锋照片。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 梅淑娥摄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郭建华就在农村放电影。刚开始,乡亲们叫她“放电影的好闺女”;后来,孩子们叫她“放电影的好妈妈”;现在,大家都叫她“放电影的老太太”。

  在郭建华当放映员的20年里,共为观众放映13000多场电影;在当站长和经理的23年里,共组织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次,观众达上亿人次。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县调研,在接见的5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中,就有郭建华。郭建华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坚守为群众放电影这个阵地的原因。她说这个坚守,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风雪中,焦裕禄拉着板车走到一对老夫妇的家里,坐在炕头上亲切地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要过年了,我过来给您送点粮食’。就是在焦裕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坚守农村,为人民输送精神食粮。”

  电影,架起了郭建华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郭建华和她的电影放映机。资料图片 

  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建言献策。她利用放电影的时候向群众征求意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文化、法制、科技等方面的建议共29项,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全部被采纳。

  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她受邀列席了此次会议,见证了这部法律的诞生。

  郭建华生活的祥符区是我国花生主产区。为了让乡亲们的花生“走出去”,她每次参加全国两会都带着花生产品,随时随地为家乡花生做宣传。她的行李箱里,各类花生制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

  郭建华喜欢琢磨。她创造的“按需放映”“菜单式点映”放映模式,曾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郭建华喜欢农民。一块洁白而神圣的银幕,伴随着郭建华从青春走过花甲。如今,她初心不改,依然坚持在基层放映第一线。2018年,她还去村里为农民放映了143场电影。

  以郭建华为原型改编的戏曲电影《电影儿女》,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14年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荣膺最佳音乐片奖,为河南赢得了一份世界级荣誉。以她为原型改编的故事电影《放映路上》,放映场次目前也已突破10万场。

  “40多年来,我没干完、也没有干够的一件事,就是为农民放电影。”郭建华说。

(中国文明网综合河南日报报道 记者 童浩麟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风风雨雨中,她一路摸爬滚打走过了48年。电影在给农民带来了新知识、新境界、新观念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新天地、新感受、新追求。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让她在农村放映工作这个艰难困苦环境中选择了坚守再坚守,成为农村放电影的使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