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7 22: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10 | 查看:785次
王爱英,女,1973年11月生,河北某节能技术公司总工程师。她是奋战在节能减排一线的女战士,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她是奔走在拥军爱军前线的“兵妈妈”,投入几百万元支持部队建设,用行动温暖子弟兵。她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捐款捐物、抗洪救灾,立志将拥军的事业一直做下去。2019年8月,王爱英入选“中国好人榜”。
她来自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山村,小学曾经因为交不起两块钱的学费而险些辍学;她穿一身普普通通的粗布衣服,身高不足1.53米⋯⋯
有些人,单从外表修饰很难感知她的丰厚品格。
无疑,拥军模范王爱英就是这样的人。
王爱英(右)慰问邯郸官兵。资料图片
王爱英传承的爱国拥军精神,从奶奶那一辈已经开始。抗日战争时期,王爱英的奶奶是众多“太行奶娘”之一,不仅起早贪黑为八路军织布、做鞋,还帮助抚育八路军的子女。奶奶给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嘴里抹块红薯,却把奶头塞到八路军孩子的嘴里。为寄托对子弟兵的感情,奶奶特意给她起了“爱英——热爱英雄”这个名字。也正因如此,王爱英一家,4位亲人先后从军。
更深切的感受来自王爱英的眼睛。1996年,百年不遇的一场洪灾突袭了涉县。王爱英的家乡后匡门村房倒屋塌,当场死亡28人,其中就有她的6个同学。子弟兵用血肉之躯开辟“生命通道”,他们脸上划出了血口子,泥水泡烂了双脚,但没有一个人后退。“看见绿军装,我知道,我这条小命保住了。”王爱英说着,眼睛突然湿润了。2016年,又一场同样的洪灾来袭,村庄停水停电,变成孤岛,伤员无法运出,乡亲缺衣断粮。解放军官兵闻令而动,驾驶着直升机,给他们空投蜡烛、方便面和矿泉水,把伤员、孕妇、老人一个个送到后方救助。
“关键时候,真正向前冲的,一定是子弟兵。”王爱英说得斩钉截铁。
洪水撤了,子弟兵也撤了,撤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那一天,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王爱英拉着一卡车肉、奶、鸡蛋去慰问部队,他们已经班师回营,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王爱英茫然地站在原地,很久没有挪动脚步。她非常后悔,为何不早一天备好慰问品?这件事给她留下了一个心结。王爱英四处打听,开始了她的寻亲之旅。托朋友、亲戚去市里、省里寻找,断断续续两年,却无功而返。
“有消息了,来涉县救援的是驻河南新乡的部队⋯⋯”2018年12月的一天,邯郸军分区首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王爱英,那晚,她高兴得半夜没合眼。
“去部队,看看这些恩人。”王爱英和拥军联盟的成员翻山越岭,终于来到河南新乡的部队,她将精心准备的黑枣、米醋、核桃露、猪肉等地方土特产,送给苦苦寻找了两年之久的“亲人”。不远千里、跨省寻亲的故事感动得官兵泪水涟涟,他们说,涉县老区人,就是不一样。
王爱英参加爱国拥军活动。图片来源:河北文明网
官兵需要啥,王爱英就送啥。王爱英拥军,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她给新入伍的战士捐赠的笔记本,是自己亲手设计的,扉页印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字样,页眉处印有习主席的强军思想语录。王爱英说:“拥军,关键在用心用情。”在拥军物资筹备上,无论是核桃、柿饼、黑枣、小米等土特产,还是背心、羊毛衫、水杯、笔记本等日用品,王爱英都要精心设计、精心挑选,严把质量关。虽然增加了成本费用,但她就是这么较真。
为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需求,她发起建立“爱英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暨文化拥军大课堂”,和驻涉部队签署了《军民文化共建协议》,组织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深入部队开展送文化进军营活动。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从文艺素养到实用技能,从创新意识到就业指导,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官兵退役转业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在您办的培训班,我学会了嫁接修剪,组建了老兵果树服务队,建成了千亩核桃园……”一名退役军人给王爱英发来短信,每每收到这样的讯息,王爱英总会笑得很甜。
无微不至的,还有王爱英对官兵情感上的关爱。一群涉县籍的士兵到了驻西藏的部队。部队条件艰苦,王爱英时常惦记着他们。他们刚入伍时,王爱英经常和他们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训练。如今,他们都把王爱英当成了“知心人”,有问题都会向她敞开心扉。
把军人当亲人,始终心连心。王爱英通过微信群、拥军热线、知心联系卡等,从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已为现役及退役军人、军属解决实际问题数百件,被多个部队授予“爱心兵妈妈”称号。
2018年9月,王爱英了解到新兵韩涛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弟弟妹妹正读小学,全家挤在3间漏风的房子里,仅靠父亲一人种地和打零工生活。
离家当兵,韩涛放心不下。王爱英鼓励他安心服役,并帮他解决后顾之忧,多次为其家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帮助他们协调危房改造。
涉县固新镇连泉村赵子龙参军入伍。2017年,刚刚3岁的女儿被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妻子也患上了肾病。为治病,家里欠债累累。这让赵子龙十分苦恼,一度有了退役的想法。
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爱英主动与赵子龙的父亲赵海鑫结成帮扶对子,聘请他到自己的企业上班。赵海鑫在家门口实现了重新就业,让赵子龙也吃了定心丸。“遇见王妈妈是我们全家的福气,我一定会在部队好好表现,争取多立功。”赵子龙激动地说。
“拥军是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责任。”王爱英愿意干下去,还要带着拥军志愿服务联盟一起,为弘扬老区革命传统尽一份力。
(中国文明网综合《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河北日报报道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对于军人,我们应该怀着无比敬仰无比感恩的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