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淼:大象如何能在针尖上跳舞?(4图)

发布时间:2022-05-24 20: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03 | 查看:849次

易有淼,武汉人,中共党员,铁四院金牌工程监理,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的施工监理项目总监。一线工作33年,易有淼一直走在攻坚克难的路上。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他审查承包人施工方案500余项,连续5个春节没回家,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确保高质高效平安顺利实现目标。2019年1月,易有淼入选“中国好人榜”。

超高难度吊装“中国结”“钢海豚”

 

港珠澳大桥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今年53岁的易有淼,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怀揣梦想进入铁四院。33年,他一步一个脚印,从青涩大学生到技术骨干,再到金牌总监,曾担任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第一监理标段的项目经理。

  2012年5月,易有淼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施工监理项目总监的身份来到项目营地,参与港珠澳大桥深水区15.824公里桥梁施工监理任务,这一段是桥梁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标段。

  港珠澳大桥的工期长达6年多。其中“中国结”和“钢海豚”造型主塔,是大桥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结”是悬于159米高空的钢结形撑,重达780吨,高50多米。这样的巨形钢结形撑,分5个节段制造,借助18000颗螺栓逐段拼装而成,加工精度及匹配安装难度之高举世罕见。要在159米的高空,实现毫米级的高空精准对接,尤如大象在针尖上跳舞。

  “那是2014年,一直忙到除夕才吊装完成,大伙一起吃了顿难忘的年夜饭。”易有淼说,按照计划,原本可以早两天完成“中国结”吊装,但由于对海上风力预估不足,加上临时结构设计不稳,当庞大的“中国结”被从船上吊起,放置在海里临时搭建的架子上时,剧烈的撞击造成支撑“中国结”支架变形。无奈,工程师们只有将“中国结”重新吊起放回船上,寻求调整方案。

易有淼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前。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心里着急啊,海上环境不比陆地,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易有淼回忆,作为工程监理总监,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一门心思琢磨解决方案,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终于,在除夕这天上午10点,他再次签下吊装令,经过大家7个小时的协同作战,“中国结”的第一节段吊装终于顺利完成。

  易有淼说,这次波折给他启示,一定不能忽略临时结构,要像监理正式工程一样严格把关,高度重视方案审查验收,不留后患。“前车之鉴吧,这也为后面的多个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少走了一些弯路。”

  而三只可爱的“钢海豚”,吊装过程可谓难上加难。它们体形庞大,每只高109米,重2800多吨,要通过横移、起吊、纵移等一系列“组合拳”操作,在海面上做90度翻转,并以精确到毫米的轴线偏差稳稳地落在底座上。

  在吊装第二个钢塔时,已经进入两浮吊变幅阶段,过程中“长大海升”浮吊出现无法顺利变幅到位的意外状况。易有淼坐镇不乱,组织参建各方立即召开现场讨论会议,短短半小时,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最终,在确保吊装安全的情况下,钢塔顺利吊装到位。

  就这样,为了确保工程如期顺利进行,易有淼和他的湖北团队,连续5个春节奋战在珠海的工地上。

   “2018年10月24号,港珠澳大桥通车的那天,我在现场悄悄哭了。6年来一天天看着她长大,像自己的孩子终于亮相了,那个心情没法形容。”易有淼说。

  让手下员工与项目共成长

易有淼巡视检查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到此,不能再推!”这是易有淼的座右铭,也是他所带团队的座右铭。

  他时刻提醒自己、勉励团队:“肩上的担子再重,接下了便绝不能卸下,必须一扛到底。”这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优秀总监的自律与担当。

  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初,他带队和其他7家实力雄厚的单位,共同参与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施工监理项目的竞标。做标书的40天里,他全神贯注,没有白天黑夜,经常失眠,得知中标的那一刻,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哈哈大笑,都不记得多久没刮胡子了!“我是打心里渴望它,珍惜它,一心想要拿下这个项目。”易有淼身上,有着工科专家典型的严谨、执着与淡定。

  在港澳珠大桥建设过程中,作为总监,易有淼经常会爬进梁底检查桥梁支座情况,检查工程隐蔽易忽视的部位。他带领大伙,没日没夜地守在岗位,为确保“钢海豚”精准吊装,他组织团队前后8次演练,每次耗时10多个小时,凌晨三点签发海豚塔吊装令,为的是10个小时以后海上光线、气温、风力足够合适。

  他经常告诉年轻的监理们,细节决定成败,克服困难是分内之事,不抱怨、不气馁、不浮躁,工程就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一步步推进。

  “要让员工和项目共成长。”易有淼十分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不遗余力地举荐有能力的人员,激励团队形成上进、好学的风气。有一次,团队里3个人一起考上了监理工程师,他专门开座谈会让他们给大家传授经验,还告诉大家,考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白天跑工地,晚上多读书,年轻人就该这么拼。“我都50多岁了,今年还又报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学无止境,年轻人更应该努力,国家更多的重点工程就靠年轻一代了!”

  与港珠澳大桥同行的日子里,铁四院监理连续三年信誉评价A级,被评为“HSE管理优秀总监办”、广东省“工人先锋号”,三度被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发贺信以示表彰。

  女儿亲自谱曲演唱大桥之歌

易有淼女儿易茗在珠海剧院演出献礼港珠澳大桥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吴丹霞供图

  和许多做工程的人一样,易有淼长期在外地工作,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工地成了他的家。女儿常说:“和爸爸团聚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妻子吴丹霞也是铁四院职工。过去6年里,夫妻二人共同参建港珠澳大桥,坚守在施工现场,这也是多年来他们难得共处的一段时光。

  女儿易茗博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2015年暑假,易茗到珠海陪伴父母,在港珠澳大桥营地,她与一线建设者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天,凌晨4点起床,乘坐交通船赶赴工地,看建设者打桩架梁热火朝天,踏着余晖归营……她深刻体会到父亲多年的不易。

  得知征集港珠澳大桥之歌歌词,她将20首入围歌词全部读完,深受感染,每一句似乎都描述着父亲的故事。她选择《海上金桥》《最炙热的爱》两首歌词进行谱曲,创作完成后便到大桥上演唱,收获了建设者们热烈的掌声。“我是学艺术的,父母是学工科的,但他们追求细节、将想法坚定执行下去的理念一直激励着我。”易茗说。

  “好像天上来,好像海上来,美丽的金桥连接所有的期待……港珠澳,亲兄弟,用爱对白。”易有淼哼唱着女儿创作的歌曲,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新一年继续前进的动力。

(中国文明网综合武汉文明网、楚天都市报报道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一桥飞架粤港澳,天堑变通途。这座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其中就有易有淼的勤奋努力和无尽付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