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琴:她是最让人放心的好“门巴”(3图)

发布时间:2022-05-23 10: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11 | 查看:1026次

谭晓琴,198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医师。13年来,她兢兢业业,患了癌症却全然不顾身体,奔波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守护着藏民们的健康。她曾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称号,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谭晓琴在都江堰联系了两家医院,本想留在内地工作,不回藏区了,但在藏区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却说:“在外面,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很多,但在甘孜州能为老百姓看病的,很少很少。”谭晓琴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毅然回到了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

  做基层医生比想象中困难,甘孜州当地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甚至连基本的三大常规检查都无法进行,当地藏民们医学常识的缺失,给年轻的谭晓琴出了很多“毫无准备”的难题。谭晓琴从最基层做起,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卫生院3公里的路上,不仅坐在卫生院治病,在海拔3000多米的农区、牧场里,也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谭晓琴在出诊路上 资料图片

  2009年的一天,谭晓琴接到急救电话,一名妇女难产,生命垂危。赶到产妇家里时,产妇已经虚脱,几近昏迷。谭晓琴立即和同事进行接生,由于长时间重度缺氧,新生儿全身发紫,没有心跳和呼吸。在所有人准备放弃救治的时候,谭晓琴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经过紧张的抢救,清脆的啼哭声在藏家小院里响起。“其实我们接生是不符合规定的,但乡下条件有限,我必须具备这些技能,也顾不上想那么多了。”

  渐渐地,老乡们眼中“不放心的小‘门巴’成长为最放心的好‘门巴’”。当地的农牧民们都说:“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非常快。”一传十、十传百,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看感冒没有超过10元钱的。”一位当地的藏民说道。

谭晓琴与乡亲谈论病情。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确诊肺癌是在2010年12月,之前就有些征兆,咳嗽停不下来,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说到这里,谭晓琴语气很平静。在确诊前的一段时间,谭晓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她却仍拖着虚弱的身体到处给人看病,确诊前几个月,宜木乡章达村有一个19岁小伙子让她放心不下,小伙子因驾驶拖拉机发生事故而伤了脊柱,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卧床在家。由于护理条件不好,身上长了褥疮、流脓水。家属到处找医生,因为治疗褥疮又脏又臭,而且没什么报酬,医生都不愿去。谭晓琴主动上门定期给患者清理疮口、换药。

  看着她这样全然不顾自己身体,没日没夜还时常遇险奔波,曾经也是医生的老父亲坐不住了。他把女儿叫回家,劝她养好身体再去忙。谭晓琴则特意给敬爱的双亲做了一桌饭菜,她说:“我明天还是得去上班,乡下的医院条件不好,脏的、累的、危险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不只是我一个人。”当时,谭晓琴已是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院长,被确诊后,她辞去了院长的职务。乡亲们跟谭晓琴感情很深,藏民们牵挂她,自发诵经转塔10万圈,为她祈福。

谭晓琴为乡亲会诊。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病情稍好一点,谭晓琴就回到医院工作了,虽然卫生院里有8个医护人员,但临床大夫加上她只有3个人,谭晓琴放心不下。但因为身体虚弱,自行车不能骑了,谭晓琴每天走路上下班。“我也是一名患者,患者相信我,我只想更多地帮助他们。”2016年五一劳动节有3天假期,谭晓琴找到院长要求值班,“我把假存起来下次到成都复查时用。”她不喜欢因为自己病了而搞特殊化。

  卫生院里的患者很多,感冒、头疼、意外擦伤、关节炎、肠胃炎,什么病都得看。“你看我嘛,都病成这样了,但我现在没问题啊,好心态比药还管用。”遇到跟她同样身患癌症的患者,谭晓琴还会笑着安慰对方。

  好消息是,让乡亲们挂心的肺癌,正在逐渐好转。“肿瘤现在算临床治愈,肺癌在5年内是高发,现在我是第6年,肺癌现在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当记者问她:“你还要在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工作吗?”谭晓琴毫不犹豫地说:“必须!”说完她笑了,“我必须在乡镇卫生院里,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乡亲们。”

(摘自:《健康报》 记者 李琳 责任编辑 陶恒)

编辑点评

  她是一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医生,是一名在藏区奔走了13年的“80后”,还是一名乐观开朗的肺癌患者。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所有故事串在一起,就汇聚成了谭晓琴13年以来的工作和生活。她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基层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用无悔的付出描绘了边藏医务工作者的爱心蓝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