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他有一句口头禅“你退后,让我来”(组图)

发布时间:2022-05-23 09: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11 | 查看:756次

杜富国,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18年10月,他和战友进行扫雷任务时,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不幸的是,手榴弹爆炸了。那一瞬间,为了保护战友,杜富国把身体往左侧一挡,挡住了几乎所有的碎片和冲击波,自己却失去了双眼和双手。2018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

多年来,中越边境线上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八里河东山一带常常有地雷声响起。昔日的战争在这里留下了面积庞大的边境雷场,密布的地雷让村民吃尽苦头,当地人对它唯恐避之不及,这里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杜富国排除1枚地雷。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杨萌 摄

  面对雷场的艰苦环境和苦累险恶,战士们没有退缩,英勇排雷。3年来,他们扫除了数十万枚各类地雷、炮弹、手榴弹、炸弹等各种爆炸物。

  眼看排雷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不幸却发生了……

  2018年10月11日13点30分,吃过午饭,经过短暂休整的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再次进入雷场进行人工搜排作业。

  “滴滴滴……”手中的探雷器响了。杜富国和艾岩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这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

  “报告,发现一枚手榴弹!”杜富国向分队长报告。接到分队长“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对身边的战友艾岩说道:“你退后,让我来。”

  杜富国慢慢蹲下身子,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14点39分左右,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枚手榴弹爆炸了。然而,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有着丰富排雷经验的杜富国意识到了危险,下意识地向左侧,也就是艾岩所在的那一侧挪了下身子。也就是这一挪,杜富国替艾岩挡住了几乎所有的碎片和冲击波。

  由于杜富国的保护,站在2米开外的艾岩只是被飞起的沙石刮伤了耳朵,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四射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瞬间就炸成了棉条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送到医院后,由于双眼受伤严重,眼睛也没能保住。

 
杜富国在雷场搜排出1枚炮弹。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杨萌 摄

  从32分到门门全优 他说“军人的价值在雷场(战场) ”

  2015年7月,已经在边防部队工作了五年的杜富国收到通知:“为了清除雷患,将开展边境新一轮扫雷行动,组建扫雷大队。”听到这个消息后,杜富国的心里不再平静。“军人的价值在战场,就应该去最危险的地方。”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上雷场。

  于是,杜富国主动给连队党支部写了请战书,请求到中越边境扫雷部队参战扫雷。他也是该连队第一个报名的战士,在他的动员下,该连队13名战士报名参与了扫雷。

  经过层层审核,杜富国如愿加入了扫雷集训队。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上雷场之前必须先进行扫雷临战训练,不达标是不能上雷场的。

  身体素质、操作技能,这些杜富国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难题是,初中毕业的杜富国文化程度不高,那些排雷专业书籍对他来说,别说理解了,很多字都不认识。第一次理论考试,杜富国只得了32分,远远低于战友们的分数。

  有一门不合格都拿不到上雷场的“合格证”,这可怎么办?“我是当扫雷兵的料吗?我能行吗?”“不,我不能放弃!”经过多次思想斗争,杜富国开始了与书本的“较量”。每天晚上,战友睡觉了,他不是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就是在寝室外的走廊借着光看书,一看就看到十一二点。死记硬背不行,一有空,他便缠着战友询问,让战友给他讲解。在杜富国简易的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一本《中越边境地区常见地雷未爆弹药图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

  从32分到40多分、50多分、70多分、90多分……经过不懈努力,在集训最终考核时,杜富国取得了门门全优的好成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上雷场的“合格证”。

在杜富国简易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本《中越边境地区常见地雷未爆弹药图册》以及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到了雷场,杜富国依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是全队最快掌握十字交叉探雷法的,并将这个方法优化后教给战友,提高了作业效率。他还熟练掌握了听声辨物法,十几种地雷的声音不一样,每次听到声音,他就能很快辨别出来各种地雷的种类和型号。他也是扫雷四队成立之后第一个在雷场排除反坦克地雷的战士。

  在杜富国书桌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优秀的战士,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不断学习和专研,杜富国成为了队里排雷业务最精湛的战士之一。之后,由于优异的表现,他成为了队里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杜富国与战友一起祭奠革命先烈。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杨萌 摄

  一句“让我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

  随着排雷业务越来越精湛,责任心强的杜富国在雷场慢慢形成一个习惯:凡事冲在第一线,主动上前排雷,并提醒战友注意安全。“你退后,让我来。”便成了杜富国的一句口头禅。

  在复杂雷场,常常是两个人一组配合进行扫雷。杜富国和艾岩已经搭档了两年,由于艾岩到四队时间晚,技术没有自己好,杜富国常常手把手地教艾岩排雷知识。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危险的排雷任务,杜富国永远都是让艾岩退后,自己上前。

  不仅和艾岩是如此,一次,杜富国和战友唐士杰在云南麻栗坡县天保口岸4号洞雷场排雷,在扫出4枚火箭弹后,又发现10多处报警音。该雷场地雷和爆炸物埋设密度、数量、种类为目前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排除雷场之最。由于该雷场地雷种类繁多、环境比较艰苦、天气又比较炎热,作业时要穿上20多斤的防护装具,对体能和技能要求很高。考虑到唐士杰年龄比自己小4岁,扫雷技术没有自己精湛,杜富国让唐士杰退到50米之外。那一上午时间,杜富国就排除了20余枚火箭弹、8枚地雷。

  这样“争”着排雷的事情在杜富国身上发生了很多次。而每一次“争”,每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其实都是杜富国在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给了自己……

  他是“雷场上的小马达” 更是战友的“贴心杜” 

  杜富国特别能吃苦,这一点在四队早已是“家喻户晓”。

  在4号洞雷区排雷,近5个月的时间,平均温度都在40度以上。每天穿着20多斤重的防护服作业,密不透风,就像蒸桑拿一样。就算不作业穿着在树下走,也会全身湿透。

  由于坡度大、布雷密度高、天气又非常炎热,为了保存体力、提高作业效率,队里规定,两人一组,在雷区扫雷一天,在营地保障一天,不用天天上雷场。杜富国不干,天天准时准点上雷场,防护服连着一个月被汗水浸泡,都酸臭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富国每次都坚持背两箱扫雷爆破筒 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2016年,在马嘿雷场作业时,下车后往上是一个坡度为60度的长坡,由于山路非常陡,天气也很炎热,战士们还得背着20多斤重的防护服以及一箱25公斤重的扫雷爆破筒,从下车到雷场走路就得大半个小时,体力消耗非常大。另外,这一片地区黄土比较多,一旦下了雨,太阳一晒干就是尘土,一踩上去很容易打滑。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富国每次都坚持背两箱扫雷爆破筒。也就是说,杜富国身上的负重达到了至少120斤。

  由于能吃苦,肯吃苦,且吃得了苦,战友们也给在雷场上停不下来的杜富国取了个外号:“雷场上的小马达”。

  在马嘿雷场,由于天气炎热,战士们每个人身上背的1.5升的军用水壶完全不够喝。从雷场到下车的地方来回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没有水,战友体力得不到补充,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于是,在自己已经背了两箱爆破筒的情况下,杜富国又主动背了一桶19公斤的桶装水到雷场给战友们喝。有了水,当天战友们的作业进度提前了两个小时。在杜富国的带动下,第二天、第三天,陆续有战友主动背水上了雷场。

下了雷场,杜富国(右)利用休息时间给队里修水管。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杨萌 摄 

  入伍前,杜富国学过水电气修技能。于是在四队,他还承担起了全连的“三小工”。何为“三小工”,其实就是帮忙修水修电、干杂活的一个工作,并没有职务。在杜富国床下的箱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工具。周一至周六,杜富国上雷场。每到周日休息,杜富国就拿上他这些工具开始进行全队水电线路等的整修。

  “在战场上,对讲机喊的次数最多的就是杜富国,因为他带的工具最全,懂的也多。下了雷场,常常也能听到战友呼唤他的名字,有什么坏了找到他,来得快还修得好。”说起杜富国,扫雷大队四队一班班长陈清竖起了大拇指。

  “被地雷困扰了大半辈子,解放军战士来了,我们安心多了。为了我们的安全,他们才受了伤,非常感谢他们。”听闻杜富国受伤的消息,盘金良和乡亲们都很难过,有的乡亲甚至自费到杜富国就医的医院去看望他。

杜富国受伤后,他的队友们仍然战斗在雷场。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杜富国光荣负伤后,牵挂着他的还有四队的战友。“我们一定会把雷场剩下的雷清除干净,把杜富国未完成的事业完成,以扫雷圆满的凯旋去看望他。”杜富国的受伤不仅没有击倒战友,反而激励了战友们“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勇气和决心。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程曦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把一片绝对安全的青山交给百姓,还边疆人民一片安宁”,为了这份誓言,杜富国献出了宝贵的双眼和双手,他不辱使命。尤其是在手榴弹爆炸瞬间,他下意识把身体往左侧的那一挪,将舍身忘我的人性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一刻,是杜富国对战友的爱,更是他人性的善。向杜富国致敬!铁骨铮铮的扫雷英雄,不愧为新时代的中国好军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