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温广勇:从“门外汉”到齐鲁大工匠(图)

发布时间:2022-04-26 16:56 | 来源:中工网 2022-04-25 11:22:18 | 查看:861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田国垒 通讯员谢书波 葛红普

  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温广勇工作室里,一场技术攻关研讨会正在这里进行,研讨会领衔的是公司设动部部长温广勇,在座的还有他的徒弟:全国技术能手刘涛、山东省劳动模范张德刚、泰山工匠刘玉强等业内闻名的技术能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研讨,这项技术攻关的实施步骤就定了下来。

  今年48岁的温广勇略显清瘦的面庞,说话语调不高却条理清晰,脸上总挂着腼腆谦逊的微笑,这是温广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温广勇,在业界他的名气可大得很:泰安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全国劳动模范……

  然而,面对这些响当当的荣誉,温广勇却看的很淡。他看重的是自己扎根一线的拼搏进取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匠心。

  时间回到2002年3月26日,对28岁的温广勇来说格外难忘。这是他技校毕业的第10个年头,也是他所在的泰安某造纸厂走到破产边缘的时刻。“说的好听是跳槽,倒不如说是迫于生计。”温广勇回忆着当年来到泰山玻纤的缘起。

  虽然原来的厂子破产了,温广勇对自己的手艺还是很自信,拿着一纸简历来应聘:“我是搞设备维修的,学的弱电控制专业,在造纸厂没有搞不定的难题。”凭借过硬的基本功,他赢得了面试官的一致认可。

  顺利通过面试后,温广勇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发现,泰山玻纤的大部分生产工艺全部由DCS进行控制,一条窑炉就有上千个控制点,单根玻璃纤维的直径也就10几微米,对设备的精准要求,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跟单纯的造纸企业的电工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一下子感觉自己成了门外汉,”提起当初的经历,温广勇现在还有些后怕,“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

  “没别的窍门,就是填鸭式的学!”温广勇说。遇到自己搞不定的就请教“高人救火”,一本本密密麻麻的错题本,成了不离身的武功秘籍。

  2003年底,温广勇被借调项目部电气组从事项目设计。新鲜劲儿还没过,“拦路虎”来了。新岗位离不开画图搞设计,当时自己没有电脑,也没有接触过CAD画图软件,“别说设计了,连根线都画不直!”温广勇一筹莫展。等工友下班后,他就借电脑比照以前的图纸练习画图,五加二白加黑成为了常态。他的爱人发现那段时间经常不着家,看不下去,拿出了4200块私房钱买了台国产电脑,这才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拉回了家。

  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温广勇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迅速积累,门外汉悄然变成了能“值起班来的”老师傅。

  温广勇成了老师傅,干起活来真不含糊。一次,随着控制器显示的10条故障报警,一台德国进口的拉丝机突然停机了!拉丝作业中断,全部产品进入了地下室成了废料,由于时差关系,德国那头设备商的技术专家电话迟迟不接。温广勇和同事们只能靠猜测,不停地查图纸、查线路,三四个小时过去了,问题依然如故。焦急等待了6个小时之后,德国技术专家的电话终于打通了,但是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失望:由于害怕核心技术泄露,德方专家提出的“挤牙膏”式的试错建议,温广勇和维修团队早已排查过多次……

  “耽误一分钟,一个台位就损失15块钱,整个公司上千个台位!”温广勇这样诠释时间就是金钱的原理,“按照这个进度,德国专家24个小时不一定能修好!”他们反转思路,从正常运转的拉丝机上提取数据信息,与故障设备进行比对排查。当大家在核对轴的反馈值的时候,温广勇突然发现一个轴的反馈值和设定值有偏差,因为小数点以后有五六位,不认真仔细地核对是不容易排查出来的。他们迅速进行了参数调整,并通过参数查找到故障的器件,经过维修替换后,设备终于正常运行了。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团队管理能力,2016年,温广勇当上了公司的设备动力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长。公司还以他的名字命名建设了“温广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有了更大的盘算:“从公司层面把各工种、各专业能工巧匠集合起来,成立攻关课题,集思广益求突破,以此带动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说干就干,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温广勇带领团队实现了专业成果的理论飞跃。他们参与编制内部工艺技术文件400余份,参与编制玻璃纤维产品国家标准4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2篇,累计荣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10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3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