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武:这个聋哑老人 改变了400多个学生的命运……(组图)

发布时间:2022-04-24 17: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07 | 查看:887次

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你很难想象,这座学校的创办者竟是一位聋哑残疾的老人。他叫何兴武,今年76岁。为了遵守一个承诺,24年来,他支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使400多名聋哑孩子,在爱心的呵护和教育下健康成长。2014年3月,何兴武当选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历经艰辛创办特教学校

  他把自己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全“砸”给了学校

  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何兴武老人,8岁时因用药不当失聪。为让更多的聋哑人接受教育,1994年9月,何兴武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两兄弟,决定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孩子的学习能力并不比正常人差,他们需要的是更细心的关爱。”何兴武在纸上写下这句话。

  “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名字取“三人联合”之意。老人的大儿子何彪解释道,办校不到5年,周氏兄弟先后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们嘱托父亲一定要将学校继续办下去。

  根据教育部门的批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可收学杂费每人每期2000多元(含吃住),考虑到学生家庭困难,学校将学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到每人每期1590元(含吃住)。尽管如此,能如数缴纳学费的学生仍只有极少数,大多数只能缴500元左右。

  没有钱,何兴武就把自己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全“砸”给了学校,自己和爱人的生活过得异常节俭。

  因为穷,学校买不起昂贵的菜。大多数时间,孩子一周最多只能吃上一两次肉。为了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让孩子们能多吃一块肉、多吃两棵青菜,何兴武常常蹬着三轮车到批发市场买菜,往往一个来回就要花上4个小时左右。

  “为了买菜,父亲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何彪说,而且老人总是把骑车摔倒的事瞒着全家。“不痛,没事的。我总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何兴武总是故作轻松地比着手势告诉家人。

  从举家反对到全家支持

  “不仅要教聋哑孩子们知识,而且要教他们技能”

  “无声世界”里唯一会说话的是何彪,也是学校的“外交官”,负责打理学校琐事和对外联系。

  几年前,何彪在深圳从事营销工作。为了父亲的“坚持”,他回到南昌。“学校实在太穷了,人家办民办学校都是希望赚钱,他一直在贴钱。”家人曾极力反对何兴武办校,甚至不理睬他办校遇到的困难,希望他由此“知难而退”。

  知道儿女们反对,何兴武就把苦往肚里咽,从不对家里人说起学校的任何困难,只是一个人苦撑着。

  2005年,看见白发老父亲还在执着地苦苦支撑,何彪放弃了工作、取出存款,成为学校的一分子,正式当起了老师和“外交官”。

  “我希望能帮父亲好好办校,不仅要教聋哑孩子们知识,而且要教他们技能——学习一门手艺养活自己。”何彪说,父亲做了大半生特殊教育工作,已经有400多名毕业生,但很多学生还是回去放牛、种地,因此,现在对每名稍大的学生都要进行技能培训。

    何兴武的妻子也是一名聋哑人,为了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她也来到了学校,做起了学校的“全职保姆”,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生活。有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何兴武夫妻俩还要帮他们洗衣服,换被褥。在父亲的影响下,何彪的两个妹妹也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常来学校帮忙。

  平凡坚守感召更多爱心

  “学校很破,但大家都不愿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幸福天堂”

  小毛(化名)用手语说道,“学校很破,但大家都不愿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幸福天堂。”

  对孩子们来说,这栋旧楼就是他们的家——在这里,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

  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大都是通过邻居或者亲戚朋友介绍来到三联特教学校的。有的孩子已近20岁了,但不识字——因为正常学校不接纳他们,而公办特殊学校的费用又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家庭承受能力。最小的孩子6岁。他们大都来自江西丰城、上饶等地一些偏远农村。

  每天上午9点,在一、二年级“混合班”教室外总有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他先是踢毽子,踢完后,又指指黑板上的汉字“踢毽子”,用手语比划给学生。而后,他又给学生示范“跳绳”,学生们也不时跟着比划。

  老先生叫余希建,也是一名聋哑人,曾在福利企业从事特殊教育。如今,他是“混合班”的老师。老人用笔向别人介绍道,他和何兴武是老朋友,退休后他就来义务帮忙,一帮就是14年。

  从三联特教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对学校都有着浓浓的依恋,有学生毕业后回校当义务老师。

  邬凯旋是在三联特教学校毕业后回校的一名老师。“如果不是这个学校,我也许还在家里放牛。”2001年毕业的她转校读完初中、高中后回来当了老师,而且不拿一分工资。邬凯旋在纸上写道:“看到现在的学生,就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多年来,学校已经搬过5次“家”。这几年,由于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运营相对稳定。有匿名网友送来3000元生活费;南航国防毕业生小赵捐助数台电脑;有人捐书帮学校建起“爱心书屋”……

    随着年龄的增大,何兴武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为了学校能继续办下去,孩子们能有学习的地方,他准备让儿子来接手学校的事务。“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学校继续办下去。将来我干不动了,我儿子还在,这里的学生们不会没书读。”何兴武在纸上写到。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吴齐强,原文有删改。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三联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为了让聋哑的孩子接受教育,他凭着一种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无私忘我地在这条特殊的教育路上坚持了24年。来路布满荆棘,前路依然艰辛,期待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能够给予帮助,让那些聋哑孩子的求学梦想得以延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