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从三百年坚持看家风

发布时间:2022-04-18 18:36 | 来源:中安在线 2020-07-13 10:11:12 | 查看:578次

前不久,多家媒体报道了浙江宁波一个童姓家族坚持300多年义务提供茶水的善举。这个家族从清朝时期开始,就在宁波宁海县前童镇黄洋市路廊为过往行人提供免费茶水,到童松达这一代,已经有300多年。“烹茶以济行人”,是童家十代人代代相济的承诺。童松达每天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宁海县城的“四个门”烧茶、送茶,夏天烧酸梅汤为路人消署解渴,冬天换成红枣姜茶暖和身体。每天上下午,还会拿着扫把把家门口的几条马路清扫一遍,家里更是拾掇得非常干净整齐。儿媳妇胡亚丽说“童家人十代烧茶,到我们这里不能断了,乐善好施是我们童家人的传统,也是我们对祖祖辈辈的承诺。”

  一个善举坚持了300多年,一种家风延续了300多年。记不清共有多少杯茶水,为多少位路人免费提供了歇足纳凉、济渴消累的享受。这样的举动是“小事”,积累下的却是“大德”,秉承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延续下来的是“友善”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家风教化后代,孕育希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古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出了家教家风对子女从小引导的重要性。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家训有的是综合的、凝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更多的是朴素的、生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如童姓家族这样,在茶炉茶水中日复一日修炼心性、延续家风。我们既要学习圣贤的哲思,比如孟子说“养身莫善于寡欲”,体悟自知自足、节制克制的人生道理;也要朴实地坚持很多浅显的道理,走好眼前的脚下的路,如老舍所说“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

  家风难在传承,贵在传承。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如同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好家风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来坚守传承。“不搞特殊化,俺爹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50多年来,焦裕禄女儿焦守凤始终坚守父亲的嘱托,大半辈子都待在工厂做临时工,年纪大了才调到工会工作。单位两次要给她分房,她都拒绝了,始终住在破旧漏雨的小院子里安之若素。好家风需要一家人用一代代来坚守传承。生于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包拯,一生坚持“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以清廉、刚直名重于世,世称包青天。临终前提笔写下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严厉告诫子孙后代做官时不得贪污受贿,否则就不是他的子孙。包拯的后代,严格遵守了这条家训。据史料记载,包公的儿子包纹“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洁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

  家风连着民风,承载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自己五六岁时,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家风正了,民风必正,国风必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当前,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育良好家风全过程,将核心价值观变成看得见、行得通的具体遵循,在家风传承中从跟着学、跟着做逐步变成主动学、自觉做,蔚成新时代中华民族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生动实践。

作者:徐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