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6 22: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08 | 查看:1228次
在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深处,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个古老的渡口。渡口不远处住着一户万姓人家。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万家子孙四代人,140多年来“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为村民摆渡。2011年1月,万其珍入选“中国好人榜”。
“老万!过河!”“哎!来哒!”清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上,听到喊声,77岁老艄公万其珍竹篙轻点,将小船划向对岸。
万其珍在大沙河上为村民摆渡过河。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一
一份承诺,信守百年
万其珍在大沙河上为村民摆渡过河。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爷爷说,当地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知恩图报!”接棒撑船,万其珍将爷爷的遗言铭记于心。
万其珍帮助村里的一名儿童上船。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一百多年前,万其珍的祖父万作柱带着4个儿子,从监利逃难至人烟稀少的大沙河。初至大沙河,万家被当地崔姓、谭姓世居乡邻接纳和接济,得以开荒拓土、伐木造房,在这里安家落户。
摆渡的间隙,万其珍将河里的漂浮物捞起,祖祖辈辈下来他们家不仅义渡,而且还是这条河的环保使者。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深谙水性的万作柱看到许多村民家在河这边,田却在那另一边,他们用一种木筏过河,常有人落水。于是,万作柱卖掉家里的猪,打造了一条木船。
万其珍在义渡屋前整理日常用具。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万作柱告诉家人,坐船摆渡分文不收,因为乡亲们对他家有恩,他要知恩图报。1949年,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还不忘叮嘱子孙,死后承诺不变,船一天不停,钱一文不收。
万其珍将祖上传下来的蓑衣拿出来晾晒,每当下雨的时候他们家一代代就穿着这件蓑衣为村民们摆渡。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万作柱去世后,万其珍的父亲顶了上来。父亲去世的时候万其珍还小,这时叔父顶了上来。叔父去世了,万其珍于1995年拿起了撑船的竹篙……
2006年,洪水把家里的房子冲倒了,万其珍赶回家的路上滑倒,胳膊骨折。他给儿子打电话,说他不能摆渡了。
万其珍用撑篙将小船撑离岸边,为过河的村民们摆渡。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万芳权只好赶回来,临时接过摆渡任务。万其珍伤愈之后,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就在2007年“交班”,万芳权成为万家义务摆渡的第四代传人。然而,万其珍退而不休,一有空就会去渡口,赶上水位低一些、撑船距离相对较短的时候,他还是要上。
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准备通过万其珍的义渡船过河回家,他们在河边与万其珍(右一)聊天。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二
百年一诺,万家人从不收费,如何生活?大沙河村村民见万作柱为村民义渡分文不取,又冒险,十分感激,就在渡口旁划了几亩地,一来方便万家摆渡,二则也可让他们养家糊口。后来土地归集体所有,当地以免交提留款和农业税作为万家摆渡的补偿。税费免征之后,县里发给万其珍几十元的补助,这些年补助涨到数百元。
万其珍将船划向对岸。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多年前,建始县交通部门已经允许县内的渡口每次收取3到5元的摆渡费。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万家父子俩,还有人按客流量给他们算了一笔账,认为万家的机会来了。而万其珍父子觉得,祖上的遗训代代传下来都这样,绝不能把家风破坏了!
万其珍将船划向对岸,岸边是村民们为他们家修建的义渡屋。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利用不摆渡的空余时间,万芳权引进新品种蜜薯,带领70多户贫困村民种植了120亩。凭借“信义渡口”的良好口碑,万家和乡亲们2018年产出的30多万公斤蜜薯被抢购一空。
为了让艄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建始县交通部门在渡口盖了间小屋。这里不是家,而万其珍把这儿当成了家,平时他让家里人把饭送过来,赶上家里人来不了,他就自己解决。就这样,他常年守在渡口,过河的人可以随来随走。
在读初中的孙子万秋林几年前就学会了摆渡,放学后他偶尔也会来渡口为村民们义渡,减轻爷爷的负担。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几十年来,即使天再晚,万其珍也会等候在这里。没通电的时候,万其珍会在屋檐下挂一盏煤油灯,一来给大家引路,二来从对岸回来时为自己导航。现在有了电灯,但他依然保留着这盏煤油灯。
三
守望百年心灵渡口,篙撑百年靠的是什么?数十载春夏秋冬,全村1096人几乎都坐过万其珍的船,现在77岁的他仍坚守在渡口。
万其珍的儿子万芳权在渡口帮助过河的孩子下船。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承诺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到底。”万其珍老人话语质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何况是几代人。关键是贵在坚持,特别是要心中有念。”
“万家义渡,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不忘来时路,万家四代人前后义渡141年,木船变铁船,篙竿变船桨,不变的是万家人无声的承诺。
傍晚,万家祖孙三代在小渡船上聊天。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如今,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万其珍老人常常抱病坚持义渡。汛期涨大水时,有乡亲要过河,他便赶紧叫上儿子帮忙,生怕有个闪失。万其珍老人常说:“欺山不欺水!”为的就是乡亲们的安全。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万家义渡141年,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特别高兴,由衷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作为一名党员,生逢盛世,万其珍老人心情特别爽,精神特别好。
傍晚,万其珍经常会拿起自制的钓鱼竿在岸边享受一下垂钓的乐趣。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我清早起来把船开,船儿啊慢慢摇,河那边客人要过来……”有人要渡河,万其珍老人像往常一样起身,招呼儿子一起上船,哼着自编的小曲,待人上船坐稳,竹篙一撑,小船调头拨开细浪,轻盈地划向对岸。
(中国文明网综合恩施日报、央视网、新华网报道 文字作者 刘波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万家几代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冬去春来,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杆变成了船桨,不变的是那份质朴的承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