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6 16:09 | 来源:江西文明网 2017-09-25 11:11 | 查看:690次
邓希平,女,汉族,1942年11月出生,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景德镇名坊园邓希平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高温颜色釉第一人
邓希平是景德镇唯一高温色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唯一高温色釉国家级专家,唯一高温色釉国营瓷厂技术厂长,唯一高温色釉国际金牌得主,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誉为景德镇陶瓷颜色釉“女王”。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又称人造宝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相传是康熙皇帝的最爱。传统颜色釉是用景德镇的原生态的矿物原料来配制。传统的釉料,最少用7种以上的材料配制,最多可以用到16种。制釉这部分资料很少,从事的人也很少,而且之前都是家族秘传。从明代景德镇有官窑起,民间就没有做颜色釉的,一是烧不起,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二是赔不起,颜色釉瓷的成品率太低,最好的窑位只占整座窑内空间的十分之一,而且不一定用于颜色釉瓷。所以,以前做釉的人很可怜,他们并不能以釉来养活家人,而要靠种菜或其他的事。
1965年,邓希平自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轻工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拜师,向聂物华、陈鸿高两位著名大师学习陶瓷颜色釉。1972年,她调入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继续从事颜色釉研究工作。1984年担任建国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开始执掌建国瓷厂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她创建了颜色釉科研所和开发部,凭借过人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带领瓷厂创造一个个高温色釉神话。
50多年来,邓希平一直从事颜色釉研究,她恢复了很多失传的工艺,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复制出可生产的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多个,代表了当代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最高技艺水平。
50多年来,邓希平把她的青春、她的风华全部奉献给了颜色釉瓷。她创造的窑变颜色釉作品,美丽得如梦如幻,那精美窑变颜色就好像是把天下的彩虹融化了,滴落在瓷瓶上,一道道迷离的纹路就像瀑布的水流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光彩,这堪称国家瑰宝的窑变瓷,令人爱不释手。
她研究的“窑变釉里藏花”生产工艺,创造出了“凤凰衣釉”、“羽毛丝釉”、“翎羽釉”等一系列全新的窑变釉,使景德镇的窑变生产技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开辟了窑变艺术创作的新天地。她创作的陶瓷彩虹釉获国家发明奖、第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个人荣获比利时王国骑士勋章。“大件郎红釉新配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凤凰衣釉”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
最年轻的工程师
1978年,景德镇恢复中断了十多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邓希平成为全市第一批40名工程师中最年轻的工程师。时任建国瓷厂党委书记的钟起煌极力推荐邓希平参评工程师,他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建国瓷厂曾经有一批颜色釉瓷器上釉出了问题。当时,所有记录都显示没有问题,记录上一直到釉料最后的检测都有化验。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后来,邓希平发现球磨组下釉料时没有打开加压空气泵,而是加水稀释釉料。为消除工人“使用加压空气泵可能引起爆炸、导致人员伤亡”的顾虑,邓希平主动提出自己站在空气泵旁边进行加压试验,并表示愿意承担该项操作的所有责任。试验非常成功,事情得到圆满解决。钟起煌盛赞邓希平能力强,敢担当。他说,厂里可能还有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不自信,不敢去试,怕出意外。
这件事之后,邓希平深刻意识到,研究工作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继承和发展传统颜色釉,必须熟悉生产颜色釉陶瓷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各种技法。传统颜色釉,必须经过配制、施釉和烧制的过程。其中,施釉包括吹釉(喷釉)、涂釉(刷釉)、浸釉(蘸釉)、浇釉(淋釉)、荡釉等多种技法。每种技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掌握好传统颜色釉各种技法,有的时候,邓希平手臂抱酸了,嘴吹肿了,但她一声不吭,默默坚持下来。她和同事还合作完成了油烧铜红釉科研项目,突破了铜红釉必须在松柴窑中烧成的旧模式,为此后进一步改进铜红釉生产燃料跨出了可贵的一步;试制成功“无铅钧红釉”,从根本上解决了铅中毒职业病的危害;她创作出“东方之珠”、“锦绣河山”、“硕果瓶”、“普天同庆”等一系列难度极高的命题窑变作品,开辟了颜色釉创作的广阔天地。
1989年,邓希平晋升陶瓷工艺高级工程师。1990获全国轻工业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女职工。1999年荣立国家杰出专业人才一等功。
因为喜欢颜色釉
1995年,景德镇十大瓷厂开始体制改革,建国瓷厂解体。53岁的邓希平舍不得放弃颜色釉研究,且颜色釉的开发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为继续开发研究颜色釉瓷,邓希平依靠她的信誉把建国瓷厂的老同事们聚集起来,成立了“景德镇市建国瓷厂邓希平工作室”,继续从事颜色釉的开发研究。
工作室没有生产场地,就去旧料市场买砖买木,自己动手搭建,八天搭起一座生产场地;没有资金,邓希平把自家存折仅有的1万多元取出来,作为启动资金和大家的第一个月工资;没有窑炉,就去找南光陶瓷公司搭烧瓷器,一群以前搞科研的人才推着板车把瓷器从胜利路运到曙光路……
创业前三年,条件非常艰苦,工资待遇不高,没有人休息过一天,但大家仍然很信任邓希平,都愿意跟着她继续干下去。其他公司陆陆续续跑来挖人,但是从建国瓷厂改制后跟着她干的没有一人离开,直到退休。
后来有人问她:“当时你已经50多岁了,却还选择了创业,驱动力是什么?”邓希平说,“喜欢,是真的喜欢颜色釉。颜色釉瓷在四大传统名瓷里是历史最悠久的,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因为它展示的美是器物的全面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线条和纹饰的美。如果下岗,我自己的出路没有问题的,已有很多地方邀请我去工作,但科研所、开发部解散以后再想集中起来做一番事业就很难。想想十多年来我为科研所和开发部付出的心血真是很心痛。”
文化传承交流的使者
2010年,邓希平获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最佳文化传承奖,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生成就奖,2014年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在谈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身份时,邓希平很激动。她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的文化就会不断遗失。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研究和创作,致力于推广景德镇颜色釉瓷器。她创作的许多颜色釉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品“300件郎红釉美人肩花瓶”多次被选作国家主席出访礼品。
有一年,中国贸易公司在日本高岛屋做中国陶瓷的销售和展览,日方点名要邓希平的瓷器参展,指定5个品种,每个品种5件,3个月出样品,6个月出成品。样品出来后对方非常满意。日方特别提出,每件作品底部都要有邓希平亲自题写的“景德镇邓希平”六个字作为落款。之后连续三年,邓希平均有作品参展,获得日方高度评价。从此,邓希平的作品开始落款,后来,又在景德镇率先以个人姓名注册了商标。
2010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邓希平成立了“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打造了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这里,陶艺家们可以切磋技艺,各施所长,积极探索,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表现形式的变革、材质应用的突破、工艺手法的更新,尽情开拓陶艺创作的创新之路。这里接待过无数中外名人和游客。馆内的收藏品浓缩了邓希平研究颜色釉发展裂变的精华和历史过程,令每一位到访者大开眼界。邓希平每每如数家珍般将自己的藏品介绍给客人,精致、典雅、圣女般的陶艺珍品都令参观者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为了在生产、科研,教学的过程中动态传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2013年,她创办了景德镇名坊园邓希平陶瓷有限公司。今年已过古稀的邓希平在颜色釉瓷方面的研究依然在继续,她不断号召新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继承发扬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工艺。邓希平的女儿毕业于东南大学,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名教师,为了继承母亲的颜色釉陶瓷艺术,从学校辞职,来到母亲的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工作,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这是一种为艺术为传承的牺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