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王玉同:九旬老人15年坚持办家报正家风(图)

发布时间:2022-03-26 11:23 | 来源:江西文明网2017-09-25 11:11 | 查看:642次

 

王玉同,1927年生,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农业银行离休干部。

王玉同将家人和亲戚艰辛创业、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日常琐事”,每月汇集成一份特殊的“报纸”——《家庭导报》,分别寄给200多名晚辈子孙,弘扬亲情美德和艰苦创业精神,鼓励后辈们奋发有为、爱岗敬业。至今,这份“家报”已整整办了15年、出了200余期。这一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王玉同老人兄弟姐妹众多,200多名晚辈分布在赣、湘、辽、闽、陕、粤、黔等十多个省份。老人发现,由于相隔遥远,亲人平时沟通较少,有些甚至几年难得联系一次。于是,他决定自办一份“家报”,互通信息,联络亲情,弘扬美德。2001年8月8日,在家人的支持下,写稿、组稿、刻板、油印……王玉同手写刻印的第一期《家庭导报》很快诞生了。

 在《家庭导报》创刊序言中,王玉同这样写道:“本报宗旨是为了互通信息,联络亲情,弘扬正气,鞭策后进,传承良好家风。本报既报喜也报忧,对于亲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好人好事,将予以重点宣传报道;对那些坏人坏事,则采取对事不对人,进行批评教育,以达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树立先进,鞭策后进,化解矛盾,最终实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

 第一期《家庭导报》问世后,王玉同迅速分寄给四面八方的亲人。很快,一封封回信来了,里面既有艰辛的创业,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令人振奋的好人好事。每封回信都是新闻宝库。于是王玉同很快就编好了第二期。从此,每月一期的“家报”坚持不懈地办了下来。

 为确保家报持续办下去,王玉同的子孙辈纷纷自发向《家庭导报》捐款,每年总计达4000多元。王玉同亲自掌管这笔捐款,作为办报经费,专款专用。为了提高“家报”的质量,王玉同不仅是“主编”,还是主要撰稿人,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都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进行“采访”,回来就为“家报”撰稿。同时,王玉同制定了奖励措施,设立了上稿数量一二三等奖,优稿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100元、80元和50元,每年评选一次。 

各项制度基本完善后,家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除了收集众多亲友家庭日常琐事外,还开辟了“家庭新闻”“革命工作回忆录”“人生感悟”“家中学子”“故乡巨变”等十多个栏目,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浓浓亲情,弘扬着人间美德。 

在“家报”的热情倡导下,王家人、亲友之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文明新风,层出不穷。 

2006年年初,王玉同在江西省资溪县的妹妹王月琴因中风住院,大小便失禁。王月琴的儿子李建清和儿媳妇何水金任劳任怨照顾了5个多月。婆婆解不出大便,儿媳妇何水金就用手指帮着抠。两个小姑李巧玲、李美玲感动之余在“家报”上发了一篇《难得的好嫂嫂》。各地亲人读后,纷纷以各种形式对何水金进行赞扬,并尽己所能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王玉同本人也从离休工资中拿出400元奖励李建清、何水金的孝行。并在家报编者按中,对这对夫妇的孝行,大加赞赏。 

王玉同的外甥女婿许金龙曾是江西省资溪县的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远赴湖北做面包生意。凭着吃苦耐劳精神和过硬的面包制作技艺,许金龙很快发家致富,并将面包生意越做越大。他在《家庭导报》发表了《面包人生》一文,回顾了自己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王玉同在文后特意点评:“抓住机遇,百折不挠;薄利多销,以诚待客;勇于开拓,富而思进。”看了舅舅的点评后,许金龙激动不已,并回信说,自己要再接再厉,将面包生意进一步做大。 

15年一晃而过,如今王玉同的《家庭导报》已出了200多期,并于前几年升级为电子版。 

爱国主义教育是《家庭导报》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内出现重大事件,《家庭导报》都要出增刊。如: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家庭导报》特地出了一期抗震救灾增刊,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专门刊发了《有爱就有希望》等励志文章,号召家族成员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同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王玉同在《家庭导报?奥运特刊》中,刊发了《喜迎奥运,祝福祖国》《奥运随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空前》等稿件,把欢乐传递给四面八方的亲人。 

家报既是联系亲情的纽带,更是播撒文明的沃土。2004年,全国开展“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评选活动,《家庭导报》在头版刊发消息,并号召家族成员争做“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全国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家庭导报》要求家族成员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王玉同的外甥刘唯伟等参军入伍后,《家庭导报》及时刊登了《光荣入伍》《军营是个大舞台》等稿件。 

目前,王玉同的子孙辈已出了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生30多人,3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00多人分别被各级单位评为先进。王玉同的孙女、北大研究生王欣在《家庭导报》上发文:“‘家报’时刻告诫我们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广州工作的王玉同外甥荀铁军在来稿中写道:“‘家报’犹如指路明灯,让我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