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30年的泰籍“外教奶奶”

发布时间:2022-03-24 12:22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3月24日 11版 | 查看:3119次

本报记者陈倩慈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常常能见到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她满头银发,慈眉善目,总是笑眯眯的。今年77岁的葛潘·纳卜芭看起来与寻常的中国老太太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有人上前搭话时,她才会微笑着用略显生涩的中文说:“我听不懂,我是泰国人。”
  葛潘是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派至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泰语系的泰籍专家,她自1992年起便多次来到中国执教,2005年退休之后更是扎根中国,至今坚守教学岗位,被学生们誉为中国泰语教育界的“常青树”。
  葛潘不懂中文,不用手机,也不用电脑——上课时一支粉笔、一手板书便足矣,日常沟通则只靠面对面交流和一部座机电话。正是这样一位低调、简居、随和、执着的老人,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外交、新闻、教育、经贸等各领域的泰语人才,为中泰两国的友好交往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龄北漂”不懂中文
  2022年是葛潘与中国结缘的第30个年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把这里当作个人教学生涯的终点站。”葛潘说。
  “3月1号到北京来!”这是葛潘至今仍能脱口而出的一句中文。从清迈到北京,接近3000公里,这对当时已经47岁的葛潘来说是个莫大的挑战。“怕也是怕的,因为除了旅游之外从没想过要出国。”
  担忧和忐忑没有阻挡葛潘来华的脚步,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总是调侃自己为“低科技”老教师的葛潘,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自己的课堂走上正轨:来不及学中文就把拼音学好;跟新生语言不通就用英语、用动作、用表情……
  葛潘说,刚到北京时,生活难免遇到一些难题,包括语言上的障碍。但身边总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我能在北京待这么多年,多亏了有那么多热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学生。”
  “外教奶奶”退而不休
  2005年,在葛潘即将退休之际,清迈皇家大学有意请她继续留华执教,她欣然同意,却不曾想在学期中途得知双亲相继不幸离世的消息。当时学生还没考完试,尽管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葛潘仍在完成手头工作之后才匆忙回国处理后事。
  “我曾向父母许诺,退休之后便去跟他们住,现在双亲都不在了,我已无归处,不如离开伤心之地,继续来中国教书。”时隔多年,葛潘再提及此事已是云淡风轻。
  在泰语系学生眼里,葛潘就像一台“永动机”,她上课总是提前到教室,比很多学生都要早,一堂课两个小时,她能从头到尾不休息,还意犹未尽。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泰语,她总不吝于拿出课外时间来辅导学生。
  有学生曾经打趣称,“泰语专业的教室有两间,一间在教学楼,一间在专家楼。”后者指的正是葛潘在北外西院专家楼的住处。从大一开始,葛潘就会让学生分组轮流去她家里“上课”——大一教发音、组词,大二教造句、对话,大三教演讲、作文,大四辅导论文……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抑或周末,只要有时间,葛潘随时欢迎学生上门。不知从哪一届学生开始,他们更喜欢亲切地称呼葛潘为“奶奶”,而这位热爱教学工作的老外教也颇为欢喜,“我教过的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
  “因为有学生在”
  葛潘不仅是学生们眼中“可敬可爱的奶奶”,还是北外泰语系的老师们最信赖的泰国专家,更是在中泰文化交流合作中当仁不让的国际友人。她一直尽己所能,帮助中泰两国人民加深彼此了解。授课之余,葛潘还参与文学教材、词典的编写工作。每当北外师生遇到任何与泰语、泰国有关的问题,学识渊博的她总是耐心讲解。
  葛潘住处的那一部座机电话常年像她一样忙碌,铃声一响,电话那头连着的可能是四散在天南海北的学生。日常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答疑解惑,葛潘戏称这是她的“售后服务”。
  葛潘常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在中国待这么久?”
  她的回答总是“因为有学生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