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4 09:41 | 来源:南方周末 2010-11-11 13:07:47 | 查看:1255次
日前有学者指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就此,统计局方面认为其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并且称媒体误导公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9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五年系统性低估超过7%。但据新京报10日报道,报告作者徐奇渊否认以社科院名义发布报告,系以个人名义发布。
国家统计局官员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对此报告不做评价。10日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在国家统计局官网发文称,“我们认真研究了有关报道内容和徐先生的文章,认为媒体报道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有关媒体不核实报告内容的可靠性,所用标题误导公众。”
徐奇渊:CPI五年系统性低估超过7%
徐奇渊在报告中称,自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按CPI常规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的,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在过去五年间,CPI通过这种调整方式被系统性低估约7%。”
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8个分类价格指数,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再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
由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减去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得到的差值,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差值则在较长时间落入负值区间。这意味着,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官方公布的CPI相当于他计算的固定权重CPI指数,被低估了。
统计局官员:报告作者不负责任
庞晓林称,目前,统计部门编制和发布的价格指数有着严谨的编制工作程序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始数据是采用定人定时定点派人直接采集的,是真实可信的,是能够反映市场物价变动及其变动趋势的。报告作者在不能解释自身模型推算结论的情况下,没有分析其所使用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而将其中不能解释的因素归咎于“人为调整”,是不负责任的。
此外庞晓林称,报告作者采用纯粹的拉氏公式,利用不够完整的资料来评估CPI数据,作为一项科研工作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研究结论的局限性不做必要的说明并对外发布,是不够严谨的。
至于CPI权重五年一调整,据上述新京报报道,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解释说,这是全球基本采取的一个时间,五年一调整相对稳定,有可比性,有利于分析研究。
风波不断的CPI
援引本网10月报道,质疑CPI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声音一直不断,有专家就明确表示,目前的统计数据严重低估了实际通胀水平,物价上涨速度甚至可能已经达到两位数。
上述新京报报道中,经济学家马光远称,学界对于CPI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的观点一直较为一致,“CPI的构成肯定是有问题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情况,这是一个制度性的低估。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低估在里面。”
据本网另一篇报道,尽管之前统计局和发改委方面一直坚持CPI能够控制在3%,但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就表示,估计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发改委官员今年以来首次表态,称全年CPI可能高于3%,也是国家部委有关负责人第一次如此表态。(作者: 王茜)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