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母亲柳秀芳(图)

发布时间:2008-11-01 08:00 | 来源:福州新闻网 2008-7-3 11:18:52 | 查看:1252次

——记连江县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柳秀芳

  在福建省连江县珀头镇,有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妈妈柳秀芳,她以慈母的胸怀、博大的爱心,省吃俭用,将子女们从国外寄给她的钱积攒下来,无私捐助给贫困失学儿童、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20年来累计达300多万元,她的善举,感人至深,2005年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受到表彰。

  提起柳秀芳女士,瑁头地区方圆百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男女老少称誉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柳秀芳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因为家贫,家中五个姐妹都相继送了人,从七岁起就开始上山砍柴、干重活,适逢入学年龄却无法上学,十三岁就当了童养媳,她深感没钱上学的痛苦,从此发誓将来只要有能力,一定要帮助那些和她一样穷苦的孩子,让他们上学、读 书,有知识为社会做好事,这个信念一直伴随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在她的行动中。

  柳秀芳的丈夫林天财,也是忠厚诚实的农民,他们生有三男三女,如今六个子女及后代子辈大多都是美国侨民,平时他们都十分孝顺老人,经常寄钱寄物,也多次接老人赴美国团聚,都想让老人家吃好穿好玩好,开心快乐,安度晚年,可是老太太总是把这些孝顺钱,积攒起来,分文都舍不得花,把它用在最重要、最关键、最实惠、最富有人情味的爱心事业,分文不留地用在了施贫济困的慈善事业中。

  连江县特教学校聚集着一百多名残疾儿童,因条件限制,只好挤在一所五十年代的工人疗养院里上学,这座房子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风雨飘摇,早就被定为危房。特教学校刚刚开办,这个新生的慈善事业吸引了本县22个乡镇及周边县市的群众,他们纷纷把残疾儿童送来就学。学校刚刚起步,拿不出资金,也来不及兴建校舍,只好因陋就简,被迫动用危房。柳秀芳女士得知后,立即前往探望,她心急如焚,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一下子捐了二十万元,在她的带动下,捐钱、捐物从此展开,县政府批划一片山地,一所新形的集教学、住宿、试验、康复于一体的设施拔地而起。如今这些残疾儿童在这所爱心学校里愉快、健康地成长,老太太又不间断的向残疾儿童提供生活用品,他们用歌声、用舞蹈、用他们的童心和巧手赞美祖国、赞美社会、赞美这个用爱心妆扮的人间。

  位于连江西北山区的小沧乡,是畲族同胞的居住地,乡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坐落在崇山峻岭中,条件十分艰苦。寒冬腊月,远道寄宿的学生睡在木板床上,连棉垫都没有,柳秀芳老太太顶着风寒驱车,步行赶到那里。用手摸摸冰冷的被褥,掀开草席、摸摸冰冷的板床,她流泪了。立即拿出二万元给学校,同时为这些寄宿的孩子添置了棉垫,新被褥。小学校的老师向她介绍了这山里学生艰苦朴素,学习上进的情况,老人家脸上充满欣慰的笑容,当她得知当年小学生毕业的学生中,有四位少年因家贫,无法升学读书,面临辍学的消息,老太太二话没说,毅然决定承担这四个学生上学的全部费用(包括学杂费、生活费)直至大学毕业。同时还捐款资助少数民族教学班,老人家的举止,感动了山区小学的全体师生,喜讯传遍了村村寨寨。她的博大爱心为畲族山乡频添了春天的温暖。

  柳秀芳女士所在的珀头镇中心小学,珀头镇医院,为改善教学和医疗条件,因添置新设备而缺少资金而苦恼,老太太得知后,立即慷慨解襄相助,并为珀头镇兴建人民公园捐资43万元,在珀头乡里传为美谈。

  柳秀芳女士身居陋室却胸怀大志,她不识字。但家里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她交待身边亲人从报上看到救急危难的报导,都要详细讲给她听。前年她从报上看到一名外省司机在福建山区出车祸,住医院治疗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面临致残的报导,老太太素不相识却伸手相助,支付了全部医疗费,那位司机出院后,专程前来送锦旗致谢,老太太好心宽慰,临走时还送了这位司机回家的路费。又是一个报导:永泰县山区一位贫苦的老太婆赖振兰,家贫如洗,二十年前,她的儿子林进兴三十八岁,迎娶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媳妇,从此承担了侍候瘫疾儿媳的全部重任,日前老太婆不幸摔成骨折又瘫痪在床,护理二位瘫痪病人的重担又落在一个10岁女孩的身上,柳秀芳女士不顾年迈高龄,亲自前往永泰山区,翻山涉水来到赖振兰家,看到贫困家庭又雪上加霜,了解到这一户四口之家,二个瘫痪病人,每年仅靠山田里收下的五百公斤稻谷和村里每月救助的二十元钱苦度时日,她一气捐出一万伍仟元现金和米、面、油、衣服、鞋子、书包、学习用具等实物,勉励那位小孙女上学上进,小小的山村轰动了,喜讯不胫而走,传遍永泰山山水水……

  1999年特大洪灾,2004年印度洋海啸,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台风“海棠”、“泰利”、“龙王”和2006年6月全省暴雨洪水等所造成的天灾,柳秀芳女士都不忘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表达她的一份爱心。

  20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柳秀芳女士为个人、集体、地区所捐出的资金已逾三百万元。这些数目没有文字记录,都体现在柳老太太家中那数不清的锦旗、金匾上,更牢记在千万人的心里,他的爱心早已走出瑁头、走出连江、走出福建、走出国界。(史文明)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