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8月29日 08:35:26 | 查看:3037次
图片说明:林秀贞照顾76岁的朱书常。这位老人目前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杜柏桦摄)
图片说明:8月20日,林秀贞(左)在家中给她赡养的智障老人朱书常喂饭。(新华社记者侯东涛摄)
图片说明:林秀贞指导残疾职工。她办的玻璃钢厂里共有8名残疾职工。(杜柏桦摄)
60岁农妇赡养孤寡老人“68年”
河北衡水农家妇女林秀贞30年默默伺候6位非亲非故的老人,按时间累加,比她的岁数还长。
■人物简介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共产党员,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务农之余,1963年初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1987年前,担任公社副业管理处会计。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三十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农民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在自已的工厂里就业。
屏幕上,身着天蓝色外衣的林秀贞在诉说。屏幕下,身着深蓝色小开领半袖的林秀贞掩面而泣。
8月17日下午,来自中央机关、河北省的官员和40多位记者,共同观看了一部叫做《大爱无声》的电视片。
片子讲的是河北衡水农家妇女林秀贞的故事。
灯光渐熄。出现在屏幕上的林秀贞,缓缓道出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1999年农历腊月初六,先把村里一位病中的孤寡老人安顿好,再匆忙赶到母亲病榻前时,体温犹存的母亲刚离世两分钟。
一段沉默之后,会场上响起了掌声。只有一位一直坐在门边的妇女没有鼓掌。人们看到她双手捧着白色小毛巾,不断擦拭泪水。
她就是林秀贞。
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统计:从1976年至今,林秀贞默默赡养过6位孤寡老人,按时间累加,长达68年之久。这比林秀贞的岁数还长。
两瓶安眠药
她和老伴朱书贵几年前有个约定,两人都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药,不活受罪。
林秀贞家住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小说、电视剧《平原枪声》描写的就是这一带。
1980年,林秀贞赡养的老人刘秀焕已过了80岁。一天,她拉着秀贞上了窗台,从窗台的砖底下拿出两个药瓶,“闺女,我把这个交给你吧。有了你,我用不着它了。”
“我一看是安眠药,吓了一跳。”林秀贞说。
后来,刘秀焕老人告诉林秀贞,由于没有儿女,她和老伴朱书贵几年前有个约定,一人不能自理,另一个人来伺候;两人都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药,落个同年同月同日死,不活受罪。
随后,刘秀焕和林秀贞搂在一起哭了一场。这个细节后来被当地作家刘家科写进了报告文学,发表在2005年7月的《中国作家》上。
“亏得我赡养了两位老人,不然我得后悔一辈子。”林秀贞说。
在她亲力赡养过的6位孤寡老人中,这对老夫妇是最早的两个。
时间回溯到1976年冬天。林秀贞看到朱书贵夫妇打不到柴禾,只能到沟沟埝埝上捡些干草碎末来烧,心里很难过,从此家里做点好吃的就给老人送去。
一天中午,林秀贞端了两碗饺子送去,进门看见两位老人正在吃早晨的剩粥,她问怎么不热热再吃,老人说这样省柴禾,林秀贞揭开锅盖一看,锅边上还结着冰碴子,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当天晚上,结婚4年的林秀贞和丈夫朱金英商量,“我们干脆把他们养起来吧?”
朱金英回忆,他和秀贞的父母都没有反对。“原本秀贞妈和老两口关系就比较好,她说朱书贵抗战时期冒着生命危险给大伙报告敌情,现在老了,咱不能看着人受罪。”
秀贞夫妇都在乡里的综合厂干活,每人每月收入20多元,在村里算是宽裕的,但冬天也舍不得自己烧炉子取暖。他们买来了600斤煤,让两位老人过上了第一个屋里有火炉的冬天。
村干部虽不反对,但难免担心:“非亲非故的,能坚持多久呢?”
林秀贞坚持到了老两口离世。
让他们和有儿女一样
两场丧礼上,摔瓦罐的孝子是秀贞的丈夫。她也想让这对孤寡老人跟有儿有女的老人一样,活着时一样,死了也一样。
对林秀贞家来说,1984年的春节没留下任何欢喜的印象。那一年春节前,短短一个多月里,她家连续办了两场隆重的丧礼。
1983年冬,两位老人先后病倒。经常来家里给老人打针的村医吴振庄看到,病人家里的条炕和拐炕旁边各多了一块木板。
“大冬天里,秀贞搭块木板和刘秀焕一块睡,丈夫搭块木板和朱书贵一块睡。一共照顾了74天,日夜守着,一日三餐,喂水吃药不说,擦屎端尿洗被子,比护士周全。”吴振庄说。
首先离世的是朱书贵。44天后,春节前两天,刘秀焕老人随丈夫而去。
老支书刘福才回忆,当时有人给秀贞夫妇说,老人生前你们尽了心,死后的丧事你们就从简算了,反正他们也看不见了。
“秀贞说,丧事不是办给死人看的,是办给活人看的。”刘福才知道,秀贞不想让刘秀焕老人看到老伴草草被送走,而且,她也想让这对孤寡老人跟有儿有女的老人一样,活着时一样,死了也一样。
后来,这两场丧礼一切按照当地的丧俗,摔瓦罐的孝子是秀贞的丈夫。
忙完已是大年三十。这一年,来林秀贞家拜年的人发现,她家什么年货都没添。
事后林秀贞算了算,安顿两个老人的后事,欠下了370元的债务。这几乎是林秀贞一年的工资总和。
此后,村里人尊称她为“贞姐”。
伺候病榻上的老人
最困难的是给老人看病,最苦的是给老人洗,最发愁的是缺水,最怕的是阴天。
村里不少人见过老人小院中的那个情景———拉了六七道铁丝,上面晾满了拆洗的褯子。
在南臣赞村,除了朱刘两人,30年间还有四位老人被林秀贞赡养。他们是朱书常、朱金林、张振起和朱淑芬。
除了朱书常,其它老人均已相继离世,在离世前,他们大都曾长时间卧床不起。
面对记者,林秀贞承认,自己当时决定照顾老人时只有30岁,对于卧床不起、生老病死缺乏心理准备。
“比如,一开始给朱书贵老爷子擦身子时,心里犯嘀咕,就让他背对着我,要么让我丈夫擦。后来自己想开了。”
丈夫朱金英说,秀贞一直坚持亲自伺候老人,看病喂药,做饭洗衣,清除屎尿等。为了让老人不受罪,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给老人的身下垫上褯子。
秀贞的母亲亲自给老人们准备了几十条褯子。这样的褯子要大,大了不容易拉到褥子上;褯子要厚,厚了不容易尿湿被褥。
如今的林秀贞已60岁。面对记者,她说自己多年来照顾老人的经验是———最困难的是给老人看病,最苦的是给老人洗,最发愁的是缺水,最怕的是阴天。
林秀贞曾和当地作家刘家科深聊过7、8次,谈到伺候老人的情形:“老人要小便时,需要帮老人欠起身子,放上便盆。朱书贵老人怕麻烦人,后来想解手时就憋着,有一回我估摸他该大便了,几次问他,他总是摇头,就闻着屋子里有臭味,就伸手去掀他的被子,老人紧紧抓住被角不让看。真的拉到被窝里了。”
“洗大量的褯子要大量的水,可是村里水特别紧缺,土井经过一宿长出一点水,舍不得吃,舍不得洗脸,但是必须得洗褯子。
“最怕的是阴天,一阴天拆洗的褯子晒不干,老人就没换的,实在没办法了,就炒沙土,用热沙土把褯子焐干。”
“最苦的是洗褯子,大便钻到布丝里,不仔细搓不出来,洗不净老人垫着不舒服。十冬腊月天天用凉水洗褯子,双手皴得全是血口子。”
经《河北日报》报道后,有人不相信,求证的信件和电话好几个,甚至一位妇女从深泽县,赶了很远的路找到林秀贞家求证,正碰到她给老人换屎褯子,然后呱呱抽自己耳光。
压了20年的“新闻”
最后打动林秀贞的只有一句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事,才会有更多人的人关心孤寡老人。
“只有亲眼看到贞姐是怎么做的,你才能相信。”王常乡宣传委员杨光曾亲眼看到,丧失意识的张振起老人,用手抓自己的大便乱甩,林秀贞则耐心擦洗。
“不说别人的父母了,如果是我的父母,我能做到这样伺候他们吗?”
杨光在乡政府工作多年,他早就知道了林秀贞所做的事,但是从1976年到1998年这22年内,林大姐一直拒绝接受采访。
“我跟贞姐商量了两年,她才同意宣传她,怕别人说闲话,说她作秀。”杨光说,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打动林秀贞的只有一句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事,才会有更多人的人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
记者们不断加入,贞姐的事情被发现得越来越多。按照王常乡的统计,她还资助了14名贫困农民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在自已的工厂里就业,并拿出4万多元用于修建学校、修桥铺路等。
原臣赞中心校长李保义估算,受捐助的人可能更多。“资助的孩子本来是12个,后来又有两个家长找到我,说秀贞资助过他们的孩子。这些事儿秀贞自己不主动说。”
邻村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供不起,秀贞和丈夫凑了一书包零钱给那家送去。而她至今后悔,不该当着孩子的面把书包递过去,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林秀贞至今不愿意记者去采访那些受到过她帮助的人。“声张出去人家心里难过哩。”她知道家境贫寒或身体残疾人的苦楚。这跟她自己的经历有关。
南臣赞村的“倔女子”
“她打小左眼失明。二年级时有人取笑她,她要跟人家拼命。以后再没人敢欺负她。”
在小学同学吴石所的眼中,林秀贞自小是个倔脾气。“她打小左眼失明。二年级时有人取笑她,她要跟人家拼命。以后再没人敢欺负她。”
林秀贞是南臣赞村小学惟一一个考上初中的女学生。1963年又以超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衡水市一所中专。但因眼疾未被录取。
此后是6年的民办教师生涯。认识了林秀贞40多年的李保义知道,秀贞爱唱《南泥湾》,“1964年我们一起在村小学当老师时,她从不体罚学生,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唱歌。”
公社组建斗批改工作队时,24岁的林秀贞离开学校,以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当选副队长,因工作出色作为转干候选人。那一次,四道表格填了三道,最终落选同样因为眼疾。
1972年,她与同村小她三岁的朱金英结婚。“女大三,抱金砖”,同村的人评说,朱金英内向务实,像个老黄牛,跟秀贞很配。1974年和1977年,儿子朱新宇和女儿朱宝琴出生。
直到1987年,林秀贞都是公社副业管理站的会计,不是正式国家公务员编制。更多的时间里,她是在田里耕地浇水收棉花,在家里伺候老人们。
熟悉她的人知道眼疾带给她的伤害。丈夫和两个孩子至今都不敢当她的面明提,他们知道,母亲尽管脾气很好,但非常要强。
一对儿女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印象中,在家住时,经常早晨睁开眼母亲就出去了,晚上躺下了母亲还没回来。”儿子朱新宇说,“想跟妈妈在一起,有一次我就到村口等她,央她带上我。”
一年夏天,朱新宇兄妹背着姥姥,下村边的河沟洗澡,不料妹妹的鞋陷在淤泥里,找了半天找不到。舅妈正好路过,给了朱新宇一耳光。“后来我妈听说了这件事,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朱新宇知道,妈妈是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孩子,心里难受。
1987年林秀贞夫妇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玻璃钢加工场,要经常往县城跑。此前骑二八大自行车的林秀贞,换了一辆重庆八零摩托车。
“跟学车子一样,几分钟就学会了,那时候别说是乡里,就连枣强县城,女人骑摩托车的都少。秀贞骑到县城去办事,不少人看她。”丈夫朱金英说。
“我们家她主外,负责财务和业务。我在家安排生产,搞技术。”朱金英说,40多岁的林秀贞带着干粮跑过宁夏、内蒙古、安徽等地,有时候一个人去。
年过半百的林秀贞还专门到衡水的电脑学校学习过,目前能用电脑上网。“女人不低人一等。”接受记者采访时,林秀贞的声调很高。
朱金英说,秀贞照顾老人,也要照顾得比别人好。
乡亲们记得,18岁之后的林秀贞,惟一一次发火是她赡养的智障老人朱书常遭了欺负。“那回,有个人打朱书常,她一个女人家,扑上去吼了几句,那个人就被吓住了,后来谁也不敢欺负老头了。”
“她心不够狠”
“她心不够狠,心思也不在这儿,生意最好做时,她家有好几个老人。”
今年8月,村里在外地做生意的刘涛,特意赶回来找了一本载有林秀贞事迹的《中国作家》,并仔细用蓝色圆珠笔勾画着,还在旁边写了不少心得。第19页上写着,“我们每个家庭都需要林秀贞。”
村里有不少人做玻璃钢生意发了,刘涛是其中一个。在他看来,凭借秀贞的能力,和原来在县城的人脉,完全可以把生意做到上千万,“她心不够狠,心思也不在这儿,生意最好做时,她家有好几个老人”。
尽管要强,但林秀贞心地善良,人缘相当好。不少村民说,她不光对孤寡老人好,谁家有困难只要向她张嘴,她都能让人家满意。
村里一些人有难处,有时还没开口,林秀贞知道了,就主动给他们帮助。
林秀贞说,自己喜欢跟人唠叨念家常,问长问短。有一次她出去买菜,只顾着跟别人说话,“说得胸口疼,结果回来后发现忘记买菜了。”
1992年至1993年,山西长治一个业务员跟林秀贞订了100个铝合金梯子,价值6万元,始终不付款。林秀贞急了,带着干粮直接去长治找,直到分文皆无,后来还得了心脏病,随身必须携带速效救心丸。
后来,林秀贞终于找到了那个业务员,正赶上那家给孩子过生日。“那人说给孩子过生日都没钱,我妈就给了50元,说给孩子包顿饺子吧。”朱新宇说,至今,这笔钱也没还。
朱金英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秀贞很长时间都不让家人往外说这件事。
“是上当了,而且是那个人跟银行一起骗我。”8月19日上午,林秀贞谈到此事已相当平淡。
“原来我们在县城买了3亩地,想连家带厂一起搬过去,把这个厂办大。可是那些老人们故土难离,秀贞就说算了吧。”朱金英说。
“都是一家人”
“后来俺问他,那些天你老坐在那里干什么?他说,俺怕你好不了。”
在生活之外,老人也给林秀贞添了不少的麻烦,但林秀贞从未抱怨过。
1987年,林秀贞和丈夫举债办了一个小型的玻璃钢厂,她时常要出去跑业务。有一次,她正在宁夏,正和厂家谈合作时,家里来了电话,说朱淑芬老人病了,闹着让她回去,她二话不说,就打道回府,一笔20万元的生意就这样泡汤了。
为联系业务,厂里装了一部电话。当时被秀贞赡养的朱书常、朱金林两位老人,从未见过电话,经常抢着接电话。
儿子朱新宇介绍,由于存在智障,朱书常老人痛恨照相,认为魂会被照走。但他爱接电话,但抢了电话他不知道说什么,耽误了不少业务。
“被制止了几次后,电话铃一响,他就走近电话机,指着它大声说:厂里没人,别打啦……一直喊到电话铃停止,也不知道去叫人接电话。”
另一位老人朱金林同样有些智障。1992年,正在厂里的朱金林接起了一个电话。对方说找老林,朱金林沙哑着嗓子说我就是老林啊。人家一听是个男人,就把电话挂断了。
这是林秀贞已谈过合作意向的一家企业,对方以为打错了,就把电话打到了另一家玻璃钢厂,和他们签了合同。
林秀贞后来见到对方厂长,知道了此事,也没有怪朱金林。她说,“时间长了,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好怪的?”
她的儿女们也和她一样,从不把这些老人当作外人。女儿朱宝琴记得,朱金林老人喜欢敲盆敲碗,小时候,她经常和老人一起敲,制造了满院的破锣声。
儿子朱新宇则对儿时养在水缸中的一米长的鳝鱼记忆犹新。那是朱淑芬老人和他们兄妹三人协力从村边抓回来的。
朱新宇还记得,家里最多时同时赡养了4个老人,他小时候一起在家里吃饭,母亲给每个人胸前系一个手绢,同学来了还跟他开玩笑,“你们家办敬老院啊!”。
在所有老人中,智力只相当于3岁孩子的朱书常是给林秀贞添麻烦最多的,但他也和林秀贞的感情最深。2004年正月,林秀贞生病躺在床了10天,平时吃了饭就四处乱跑的朱书常也10天没出过门,每天就呆呆地搬个小凳子在门口坐着,一句话也不说。
“后来俺问他,那些天你老坐在那里干什么?他说,俺怕你好不了。听他说出这句话,俺掉泪了。”林秀贞说,别看他傻,也知道疼人哩。
有人做出这样的统计:林秀贞今年60岁,伺候朱书贵、刘秀焕各8年,这是16年。此外,照顾朱金林14年,照顾朱淑芬5年,照顾张振起7年,健在的朱书常已照顾了26年,合起来达68年之多。
林秀贞当选2005年感动河北人物,河北省高院副院长景汉朝的评委感言只有10个字:让孤寡的老人不再孤寡。
终生抱憾
“反过来看,女儿是理解我的。我的家人没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她在那边肯定是安息的。”
1999年母亲去世后,林秀贞还经常往母亲家的方向走。常常是走到一半,才意识到母亲已经不在了。
丈夫朱金英知道她的心事。“她母亲咽气时,秀贞没能看上最后一眼,是她终生的遗憾。六七年过去了,她还经常为此掉眼泪。”
五兄妹中,从小左眼失明的林秀贞最得母亲疼爱。林秀贞对记者说,40年前,自己因为眼疾不能上中专,后来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能转为国家干部时,是母亲帮她渡过人生难关。“只要有什么心事困难,我都去找母亲念叨。”
1999年农历腊月初六,身患白血病的母亲已输血40多天,已是病危。林秀贞心里清楚,老人要走了。
此前几天,她照顾多年的老人朱淑芬也瘫痪在床,没人给做午饭。她是6个老人中最依赖林秀贞的一个。一次林秀贞出差前请了个保姆,被老人用拐杖打跑了。
“我们姊妹及隔辈的孩子们近20人都守在母亲的身边。那时天已近中午12点,我下意识地一看表。”林秀贞回忆说,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当时的她神志还清醒,对我说,“妮儿,去给淑芬做饭吧,随后就回来”。
不料这竟成了母亲给秀贞的遗言。
匆忙给朱淑芬做饭回来,一进胡同口,听到家里哭得乱成了一团。女儿朱宝琴记得很清楚,“差两分钟,她们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母亲回来后一头栽倒在地上,跪在床前抱着外婆痛哭。”
发生在朱宝琴身上的另一件事,让杨光对林秀贞更加敬重。
“朱宝琴生小孩的那年,剖腹产,一两天后还一直昏迷。正在医院看护女儿的林秀贞,听说张振起起不来炕了,就干脆从医院回到了家里”。杨光说。
当记者提及这些问题时,林秀贞又哭了。她说,其实她也想陪护着女儿,也想看着母亲平静离开,不受煎熬,也想听母亲亲口留给她的遗言。
“难受是难受。但好汉子怕翻个,得从别人角度考虑事儿。反过来看,女儿是理解我的。我的家人没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她在那边肯定是安息的。”林秀贞说。
她把自己对孤寡老人的照顾也归结于母亲的影响,“我亲眼看着娘是怎么照顾我姥爷姥娘(姥姥)的,我是学她呢。”
村里老支书刘福才告诉记者,村里都知道林秀贞的事,这些年,没听说过有人不孝敬父母的。(朝格图)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