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31 07:24 | 来源:龙南热线 2010-06-03 12:13:45 | 查看:2245次
匆匆的脚步里,他与病人打交道32年。乡亲们的生老病死,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着他的心、拴着他的脚,他不仅随叫随到,还能治病赊账。用他的话说,“急病不等人,行医不远行。病人一召唤,就是‘120’”。
张振房,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村医,他用匆匆的脚步和赤诚的爱心,展现了一个“赤脚医生”救死扶伤的赤子情怀。在边远的山村,这位68岁的老人,就像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温暖着病痛中的一颗颗心灵。
“先生”和医生的取舍
张振房干乡村医生是半路出家,之前在村里做民办教师。1978年,村里计划成立一所卫生所,需挑选一名卫生员。考虑到卫生员岗位的特殊性,没有文化可不行,于是,组织把目光落在了村小7名民办教师身上。
组织和群众很快就认为张振房是卫生员的最佳人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校派员参加卫生培训,张振房就被选中。长期以来,他兼任校园卫生员,村民有个头痛感冒什么的,也常到学校找他帮忙。一个是有望捧上“铁饭碗”的教师,一个是责任重大、百姓急切盼望的“赤脚医生”,面临这样的职业选择,张振房难以取舍。
但是,随即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振房作出了投笔从医的决定。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村上的黄大叔突然腹痛难忍,在床上痛苦地打滚。张振房急忙找了一辆双轮车把他送到离村十多里远的里仁卫生院,可最终黄大叔还是因为耽误治疗时间导致胃破裂抢救无效死亡。这件事让张振房对生命的意义和医生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他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神色凝重,扼腕叹息:“黄大叔痛苦的呻吟至今还会在我耳边响起。我强烈地感受到,村民更急缺的是一名医生。”何去何从?张振房没有犹豫,毅然赴任。他认为,群众的需要就是人的价值所在,越是迫切的工作越能锻炼人,何况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张振房在给病人看病。
母亲和乡亲的轻重
“他那天晚上不出诊,母亲也许就能多活几年。”妻子李传娣遗憾地说。
199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室外寒风凛冽。凌晨3时,张振房的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山那边一姓黄的村民,他的小孩发高烧几天不退。张振房考虑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让那位家长将孩子立即转院。患者家属哭着求他,医院太远,天又黑,恐怕送去孩子都没命了。为了争取时间,张振房决定还是自己赶去,在背上药箱准备出门的瞬间,他万分犹豫,母亲前不久摔伤了脚,引发心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在自己的精心照顾下,虽然病情逐渐稳定,但母亲还是命悬一线,自己这一走又要四五个小时,怎么办?妻子理解地对他说:“救人要紧,你去吧,我来照看。”张振房感激地看着妻子转身飞快地向患者家赶去。到了患者家中,经过检查,原来是孩子发高烧,引起了肺炎。打针、输液,他一直守候在孩子的床边一步也没离开,直到孩子体温稳定。
就在张振房全身心救治孩子的时候,在他的家中,一个因为医疗知识导致的悲剧发生了。早上,张振房的孩子们给奶奶梳好头后,孝顺地掰了一个鲜甜的桔子给奶奶吃,冰冷的桔汁对常人没什么,但对心衰的老人便会产生致命的伤害,桔汁强烈刺激了老人的心脏,老人很快就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一家人手足无措,慌成一团。原计划很快回来的张振房这一次直到上午10点才回家,等到他回来,母亲已经与世长辞,张振房愧疚的泪水滴在母亲冰冷的脸庞上,他嚎啕大哭,长跪不起……
张振房常常翻山越岭给乡亲们看病。
医术和医价的反差
“他看病很少‘复读’的,能一下治好的病,他绝不叫你来两趟,他的医价还很便宜。”村民郑建平这样评价张振房。
张振房的医术在周边很有名气。他先后拜师福建邹姓祖传中医学习治疗跌打损伤,从师关西老中医徐显邰学习中医全科,参加县里举办的各期业务培训,自学医疗书籍和报刊,“合格的山区医生就像‘万金油’,不是说每一种病都是专家,但每一种病都要懂,还要学会治一些疑难杂症,这样村民才会信服你。”张振房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
“病本身是一种灾难,从医搜刮病人钱财,就对不起天地良心。”张振房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医32年,他从来不收取病人的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输液费,从不让一个找上门的病人因没钱而放弃治疗。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虽然收入微薄,他每月还要预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卫生室的条件。几十年下来,用于房屋改造、设备设施添置的费用也有好几万元了。
农村低保户郑锦文家庭特别困难,他体弱多病,老伴又先天残疾,每次有病,总是先赊账。一直以来,张振房坚持为他们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为他们输液、护理,再忙再累也不曾间断。他从不向老人开口谈药价的事,两个老人实在无以言谢。有一次,郑锦文把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卖了一只筹钱来看病,张振房得知后没有收他的钱。后来,郑锦文病了,张振房把自家的母鸡杀了,炖了鸡汤送给郑锦文喝,并开导老人注意养好身体,不舒服就捎信来。
从医32年,张振房开出的处方已有8万多张。他有个习惯,每月一本账,笔者看到,2008年他的卫生所开出处方2345张,总营业额36851.88元,平均一张单是15.71元;2009年开出处方2398张,总营业额34740.84元,平均每张单是14.49元……“现在一个月除去开支我也能挣到600多元,我和老伴过生活挺好的。”张振房说。一叠叠整齐的处方,凝聚着张振房毕生的心血,也见证了一名乡村医生的高尚医德。
儿子和老子的分歧
张振房很想儿子继承父业,接管他的卫生所继续服务村民,可大儿子张荣成没读完初三就辍学就业了,并且说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行医。
“父亲开药店不但不赚钱,连我们的学费都缴不起,那年我们兄妹几个开学要几百元钱,病人赊账又没还,确实周转不开,家里只好把耕牛都杀了。我们家除了不缺药,其他什么都缺,第二天我就不去读书了。”张荣成回忆起少年往事鼻子一阵酸楚。
如今,张荣成在县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还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有时回到农村的家,父子两人聊天,张荣成会忍不住询问父亲行医的事。“我经常问爸爸,你与别的医生比,不要说赚多少钱,收入相当于人家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总应该有吧,你行医几十年,你的钱在哪里?每次说起这事我爸爸就会黑着脸,说我不该跟他算这账。”
张荣成还向笔者谈起一件父亲错失发财良机的事。县城有人看到张振房医治妇科疾病很在行,打算邀请他加盟办个诊所,并许诺4万元的年薪,而父亲却不为所动,甘守清贫。用张振房的话说:“既然选择了为群众服务,就要服务到底,永不言悔,想发财就不配做乡村医生!”
在采访中,张振房道出了自己的忧虑,自己已年近古稀,这部“120”早已经超期服役了,希望有医德高尚的年轻人接手他的诊所,“降低了村民的看病费用就是帮助村民增收,药费太高村民就舍不得看病,小病拖,大病扛,农民健康要从防病、小病开始抓起。
(上传者:曾永红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美国2010-11-11 19:19:57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