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0 20:22 | 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04日 第 06 版 | 查看:661次
本报记者 赵 成
图①:沂蒙革命纪念馆。资料图片
图②:党员群众在莒南县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参观。许传宝摄
图③:沂蒙红嫂纪念馆前的石碑雕塑。资料图片
图④:临沂市航拍市景。资料图片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行走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间,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深情吟唱着动人的旋律,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人民的家园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松柏掩映,庄严肃穆。镌刻着62576名烈士英名的石碑,瞬间把参观者带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1938年,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派兵去山东”,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人民的家园。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小战斗两万余次。
根据地创建后,“一切为了人民”成为政治实践。抗战期间,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苦卓绝抗击侵略者;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带领老区人民翻身得解放。
反对高傲轻视群众的态度;反对对群众漠不关心的态度;不打骂老百姓,当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看待;尊重民情风俗;不能埋怨群众落后,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许对民众态度蛮横,凡事要商量、要讲理……爱民之情,以大白话的形式写进了根据地制定的各项政策中。
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建立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人民政府,颁布党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让“耕者有其田”;军事上“为群众当兵、为群众打仗”;文化上开展扫盲运动、倡导妇女解放;纪律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上“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开展“满缸净院”运动……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让沂蒙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益。
朱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年农历除夕的第一碗饺子祭英烈——1944年农历除夕,有24名八路军战士,为救援保护朱村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在蒙山沂水间代代相传。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自卫战中壮烈牺牲,党的干部武善桐为救村民把日寇引到村外抱敌跳崖,“何万祥连”30多名战士为解救千名群众战死沙场……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一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都必须立即去解救。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党的干部坚定不移地组织、武装、依靠群众,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迅速赢得了民心,也厚植了自我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海英表示,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坐落着一座以纪念支前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展区内,抚养86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了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带领姐妹跳进冰凉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一个个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数据显示:全民族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当时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的生动写照。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沂蒙人民就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军民团结一起抗战。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拥军支前,20多万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是真实的写照。
全民族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沂蒙人民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据记载:沂南县后交良村朱富胜带领村民一个夏天就开荒40多亩,一季多打粮食6000多斤;大山前村郑信带领45人半年开荒80多亩,把多打的粮食支援部队。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民兵1106多万人次、大小推车100多万辆,担架43.5万副……
在沂蒙根据地长期战斗过的陈毅同志深情地回忆:“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百姓从牺牲的一个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身上,明白了共产党、八路军、解放军是为穷人打仗的,这才铁了心跟着党走。”沂蒙干部学院教授庄纪旭说,沂蒙人民用血肉之躯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说啥咱听啥,党让干啥就干啥!”
“党说啥咱听啥,党让干啥咱干啥!”在“沂蒙六姐妹”的家乡——蒙阴县野店镇,牛庆花这位普通的沂蒙妇女,一直秉承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自己脸上无光,还扯了国家的后腿。”2015年底,牛庆花在村里举办的培训班上学会了电商卖货,开了一家名叫“孟良崮果园”的网店。几年下来,网店累计销售农产品上千万元,带动了周边上百户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从跟着共产党翻身得解放,到响应号召为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沂蒙人民紧紧跟党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从曾经的“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到如今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临沂已拥有专业批发市场123个、物流园区23处、物流线路20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近3年来,直播电商在临沂得到爆发式增长,临沂商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
位于临沂市兰山街道的李庄,有着“中国物流第一社区”的美誉。2002年,在企业任职的赵玉玺回到李庄担任党支部书记。10多年时间里,赵玉玺和村民一起把曾被人瞧不起的“小李庄”变成了固定资产12亿元、年产值数亿元的集体经济标杆。
“沂蒙精神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奋斗和奉献,敢于争先!”赵玉玺把沂蒙精神融入了企业发展,“我们的企业文化深深植根于沂蒙精神,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集团党建,都不断汲取着红色精神的养分。”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沂蒙精神是临沂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在民族苦难中、战火纷飞中、顽强奋斗中凝聚的沂蒙精神,正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干出一番新天地。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表示,作为沂蒙老区的党员干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十四五’期间,临沂将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力度推动民生跨越,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版统筹:刘维涛
版式设计:沈亦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