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花 精彩绽放 ——五年来舞台艺术创作述评

发布时间:2021-12-03 09:09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3日 01版 | 查看:406次

五年前的12月3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五年来,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呼吸,用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

为时代传神写貌

  过去五年,一部部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用艺术的方式绘就了一幅时代精神图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八年时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任务。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豫剧《重渡沟》等作品,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记录下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同时,我国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话剧《塞罕长歌》,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世界上最大人工林海的故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五年来,传承时代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始终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舞剧《吕梁英雄传》、闽剧《生命》等作品,用各种美感与力度兼具的艺术形式再现峥嵘革命岁月,用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诠释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红色记忆,引导人们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话剧《谷文昌》、河北梆子《李保国》、歌剧《呦呦鹿鸣》、话剧《柳青》等作品,用文艺的形式为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树碑立传、传神写貌,塑造出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疫情之下,白衣天使、抗疫志士的英雄事迹令人感动,文艺界推出了话剧《逆行》、京歌《英雄之城》等一大批记录抗疫故事、彰显抗疫精神的文艺作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剧《红船》、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话剧《香山之夜》、苏剧《太湖人家》、婺剧《义乌高华》、北京曲剧《旗》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再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

  过去五年,透过一台台演出、一个个剧目,观众不仅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欣赏到艺术的精美,也看到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强势回归。翻开过去五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以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作品名单,不管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无不呈现出浓浓的现实主义暖色。比如,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用令人捧腹的故事,反映了40年来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激活了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生活和理想的集体记忆;苏剧《国鼎魂》将国宝赋予了文脉与国运的文化内涵,再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尊重与崇敬,对文明文脉的认知与守望。

在守正创新中锐意进取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五年来,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把创新精神融入创作实践,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原创力,让作品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五年来,舞台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在传统戏整理改编和新编历史剧创作上提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莆仙戏《踏伞行》、闽剧《红裙记》、京剧《玉簪缘》等经典传统戏的改编整理成果,充分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提供了创造性转化的范例;京剧《游百川》、丝弦《大唐魏徵》、豫剧《张伯行》、淮剧《武训先生》、歌仔戏《侨批》、闽剧《龙台驸马》等优秀新编历史剧,继承以古鉴今的历史剧创作传统,开掘出传统文化精粹的当代价值。

  五年来,戏剧作品样态更加丰富,各剧种均有精彩呈现,尤其一些小剧种获得了新的发展。壮剧《牵云崖》是第29届梅花奖获得者、广西戏剧院演员哈丹的作品。她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展现了壮剧的独特魅力。《牵云崖》的成功,使得壮剧这个曾一度面临演员断代危机的少数民族特色剧种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各舞台艺术门类中,创作理念与舞台形式创新不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采用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段,跳跃性地把复杂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无数年轻观众的喜爱。杂技剧《战上海》把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与激战、谍战的故事情节紧密而又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杂技剧创新提升到新的层次。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故事,而人物关系和故事细节则用纯正的秦腔去体现,并且融陕北民歌“信天游”及民族特色的“花儿”为一体,在艺术韵味中体现出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秦腔特色,这是艺术家们在坚守戏曲本体基础上的大胆尝试。话剧《香山之夜》以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线,充分发挥戏剧的假定性优势,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同一戏剧场景进行隔空对话,在一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别出心裁,除了受到我国观众的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是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示范。

用多种形式服务人民

  五年来,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拓展现实主义创作疆域,创作出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滇剧《回家》、越剧《林巧稚》、评剧《藏地彩虹》、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吕剧《大河开凌》、京剧《光之谷》等一大批新创现代戏。这些剧作从时代变迁、百姓冷暖切入,把握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的精神内涵,最终反映和展现的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画卷。

  这样的创作风貌和创作成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五年来,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无不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与精心剪裁。舞台艺术工作者们在酝酿、打磨一部部作品的过程中,都要走进历史与当代生活的深处,从人民中间寻找创作灵感。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创排历时两年,主创团队数次深入广西百色地区采风,扎根基层,反复调整剧本十余版。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中,村民们将精准扶贫误以为是发钱的剧情,就来源于该剧编剧在随主创团队前往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夯卡村等地采风时听到的“精准扶贫不就是发钱吗”的议论。话剧《谷文昌》的主演辛柏青获奖后,首先感谢生活。为了演好这个因年代较远史料不足而塑造难度较大的英模形象,辛柏青多次下基层,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答案。

  火热的生活总能拨动艺术创作者的心弦,也激发着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和求索。而这些创作源泉、灵感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精品佳作,最终又被回馈给人民群众。来自生活的真挚情感和思想火花也通过作品传递给了万千观众。

  2017年5月,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刚结束,“到人民中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送欢乐 下基层’慰问演出”便已成行。“新科”梅花奖获得者群英荟萃,为基层百姓献上粤剧《荔枝颂》、秦腔《苟家滩》、昆曲《牡丹亭》、扬剧小调《新春观灯》、闽剧《林则徐复出》、河北梆子《打金枝》、黄梅戏《女驸马》、眉户剧《梁秋燕》、花鼓小调《九连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徽剧《吕布戏貂蝉》等节目和选段,让广大戏迷在群戏争鸣中感受到戏剧艺术跨越地域、方言的感染力,为中国戏剧的传承培养了新鲜血液。历届梅花奖皆坚持“上奖台,下基层”的优良传统。

  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4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竞相献艺,以各种惠民演出方式走进基层群众。豫剧《焦裕禄》、歌剧《张富清》、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等还被组织走进相关单位,开展观剧学党史活动。川剧《江姐》走进了清华大学,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走进了贵州财经大学,儿童剧《火光中的繁星》开展了“六一”公益演出专场。

  (本报记者 李晋荣 韩业庭 刘平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