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10 08:47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10-09-17 | 查看:1369次
2010年9月1日上午,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女工郝伟丽,从平顶山乘车来到了鲁山一高新校区。
一看到穿着粉红色T恤、瘦弱的思蔓走出教室,平素细声细语的郝伟丽便大声喊着“妞,妞儿!”“妈妈”,一声又响亮又撒娇的呼唤,思蔓像小鸟儿一样奔过来,一头扎进了郝伟丽的怀里。
笑声连着笑声,亲切贴着亲切,母女俩手拉着手,半晌谁也不放。
看着这样一对母女,谁又能想到两个人之间居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并且才相识一年呢?
事情需要从头说起。
郝伟丽的家
郝伟丽说起自己这36年的人生,感慨良多。14岁上初三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总在班上排前几名,可因为家境贫寒,作为家中四姊妹的长女,她不得不“被牺牲”,在那年冬天成了一个“菜农”。
“到现在我都忘不了第一次卖菜的情景,”郝伟丽说,“那天一大早儿,母亲就给我装了一筐葱,可我既腼腆,又觉得憋屈,死活出不了门,母亲说‘人家都能去卖,你为啥不能?’我被嚷得直落泪,只好拎着筐上街。好不容易卖完了,捧着钱我就哭了。”郝伟丽说着,眼眶红润了,“那可是我辍学第一天啊!要知道,我真的太想上学了,可家境不支持呀。”
太想上学的郝伟丽在二妹上初三时,又回到了学校,并和二妹坐在了同一间教室里,“17岁了,和一帮小弟弟小妹妹们坐在一起,别扭不说,耽误了那么多年,原来学会的也早忘差不多了,与其考个班上倒数第一丢人,不如就死了再上学那份心。”
“死心”的郝伟丽从此成了真正的“菜农”,可她又真的不想让自己仅仅和萝卜白菜生活在一起。有了做生意的本钱和经验,她和父母一起在街上摆摊儿卖起了早餐。“一家八口人,只有三亩多地,谁叫我是老大呢!得和父母一起撑起这个家啊!”郝伟丽说。
1999年,郝伟丽的小日子开始有些滋腻了:通过考试,她成为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的一名罐区巡检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还有了深爱她的憨厚丈夫——“他事事由了我”,郝伟丽笑得开心。次年,儿子降生,尽管一家三口的日子基本全靠郝伟丽一人的收入,但,“那时候感觉家可温馨了”。
小家的温馨
由每月两三百元到目前的1700余元,郝伟丽带给这个温馨小家的收入日渐多了起来。
十年间,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的丈夫变得浮躁了起来,“我得让着他,因为他老是在生气时对我说‘你是不是因为有固定工作嫌弃我?’”郝伟丽呵呵一笑,“他尽戮我的‘软肋’,但我知道他的心情,从不跟他较真儿。”
2008年,借了25万元的债,丈夫买了辆大货车,起早贪黑的,却并不怎么挣钱。“跑了快三年的车,我算了算,现在把车卖了,我们还欠十几万债呢!”郝伟丽略显有些愁,但很快的,她就又笑了,“慢慢来,日子会好的!”
知足的日子里,一台价值2000余元的组装电脑,是郝伟丽所能感受到的“好日子”的标志之一。工作是每天三班倒,相夫教子,她还有一些时间上网,“斗地主、聊天,看新闻”,业余的生活在网上如此打发。
“我这人泪窝浅。”一天,一篇题为《中国最美丽的女孩子》的文字映入郝伟丽的眼帘:一个12岁的女孩儿放弃自己的学业挣钱供哥哥上,在一次献血回来途中,她不幸被车祸夺去了生命……郝伟丽哭得泪人儿似的,联想到自己当初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忽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要是有人能够帮一把,像这样的孩子还会失学吗?
郝伟丽久久不能平静,她在自己的QQ空间写下了一段短文。次日,有人这样问:你真愿意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吗?
愿意!郝伟丽毫不犹豫地回复。
思蔓的家
2009年8月,一个名为“爱心手拉手”的QQ群诞生了,管理员之一就是郝伟丽。
很快,QQ群由一个变成六个,而且很快,六个全满了。六个群,数百人,只有一个主题——“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约好的时间,约好的地点,郝伟丽召集好几个人准备从平顶山包车去鲁山县熊背乡,看一个叫思蔓的小女孩。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一天准时到达出发地点的,只有郝伟丽一人。
“我从没出过远门儿。”郝伟丽说,“当时甚至连怎么坐长途车都不知道。可我告诉自己,既然决定了,就一定要去!”一番联系,终于,QQ群里一个同时资助着3个贫困孩子的王秋夏这样提出:“如果你真想去,我骑摩托车驮你去怎样?”“行,只要能去,怎么着都行!”郝伟丽毫不犹豫。
四五个小时的颠簸,郝伟丽和王秋夏出现在了思蔓的家。
三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正蹲在地上,手指在地上画着什么。长期营养不良,让这个14岁的小姑娘看着就像八九岁的孩子。在她的家里,除了一台14英寸的旧黑白电视机,再没有其他电器。“你就是思蔓吧?”郝伟丽蹲下身与女孩交谈时,话一出口,泪流满面。
因父亲久病不愈,掏空了家里的积蓄,也掏空了这家人的信心。思蔓6岁时,母亲远走他乡杳无音信。失去母爱的思蔓,不仅要帮父亲干农活、家务活儿,还要照顾精神失常的大伯。不过,尽管生活清苦,尽管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但她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她比班上任何同学都勤奋,比任何同学都节俭,但面对因住校而必须支付的每月几十元生活费用,思蔓面临辍学。
含着泪,郝伟丽往思蔓的小手里塞了100元,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以后,每月我给你50元”;含着泪,王秋夏往思蔓小手里塞了200元……在返回平顶山的路上,两人还有了这样的争执:“这个孩子我来救助!”“不行,这是我联系的,而且你已经救助了三个!”
从那天后,每月的月初,都会有50元钱准时打到思蔓父亲提供的户头上。郝伟丽至今还记得小思蔓给自己的第一封信,上面充满稚气,但不失工整地写着:“当我拿到您寄来的钱时,心潮澎湃,感觉到久违的母爱,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难道不是这样吗?当我遇到狂风暴雨时,您给我撑起一把伞,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我会加倍努力学习,明天的阳光一定会更加灿烂……”
看着,看着,郝伟丽又哭了。
“家”中的母女
此前,郝伟丽几次前往熊背乡看望过思蔓,可有一件事,她一直犹豫不已。在QQ群里,她曾经诉说过自己的烦恼:要不要把思蔓接到自己家里小住?
有人说,我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做慈善也有个“度”的问题;还有人说,最好不要和被资助人走得太近,万一他们家里人“事儿多”,那就是自找麻烦。
犹豫。顾虑。“思蔓毕竟是个缺失母爱的孩子呀!”这样的念头壅塞着郝伟丽的整颗心。6月中旬,郝伟丽还是把放暑假的思蔓接到了自己家中,对自己10岁的儿子说:“叫姐姐。”然而,儿子望着面前这个个子比自己矮了很多的15岁小姑娘,除了笑一句话也不说,倒是思蔓大大方方拉住他的手,亲亲热热叫了声“弟弟”。
第二天,郝伟丽领着思蔓逛街,买衣服;游泳,吃夜市,享受了一番“大山以外的景致”。回到家里,思蔓高兴地说:“姨,今天我玩得太美了!”郝伟丽爱怜地看着思蔓,心里荡着暖意,问她:“你说是姨亲呢,还是妈亲?”“当然是妈亲了!”思蔓不假思索。“那你以后想喊我什么?”“喊妈!”“我听听你是怎么喊的。”“妈——”拖着长音的这声喊从思蔓嘴里甜甜而响亮地喊了出来。9年了,思蔓这是第一次!
“母女”在一起的9天快乐时光转瞬即过。这9天,思蔓除了自己看书学习,还负责辅导“弟弟”的学习;这9天,她会在郝伟丽即将上班时轻轻叫醒她:“妈妈,我把饭做好了,你该起来吃吃上班了!”
2010年7月20日,郝伟丽接到了思蔓打来的电话:“妈,我被鲁山一高录取了!”
“妈”,叫得亲切,叫得自然,郝伟丽听得心里如灌蜜水。
温馨的大家庭
2010年7月初,郝伟丽所在的中间罐区班组召开一次“特殊班务会”,10个人,满票形成一项与工作无关的“决议”:每人每月拿出5元钱,像郝伟丽那样,资助一名家庭困难的初中女孩。
几乎与此同时,在“爱心手拉手”QQ群里,由郝伟丽代为寻找的第22个家庭贫困的女童找到了资助者。
8月,在郝伟丽等人的组织下,数十名“爱心手拉手”网友手捧募捐箱为一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募集了近6000元学费,同时,该生所在大学的一名老师通过QQ群留下了这样的承诺:我将尽力为他在学校争取到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
“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今天能够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力所能及的温馨,他们将来肯定会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馨。”郝伟丽始终这么坚信。
(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本文中“思蔓”为化名)
作者:万川明 马禄祯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