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8 17:3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28日 03 版 | 查看:942次
制图:程璨
2021年6月2日,位于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连云港中远海运特种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安装、调试LNG罐箱智能生产线。视觉中国供图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今年3月,“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早晨不到6点,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起床了,半小时后坐上班车,8点进入车间。这样的工作时间表在他的生活里已经运转了15年。
另一个持续运转、更新的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那里有50多万个零部件,被称为动车的“腿脚”。一列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里,有上千个装配的相关部件,上万个装配尺寸数据,装配精度都是以微米计算。郭锐的工作是从事机车车辆的“核心部件”——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
别小看这个“普通”的岗位,“哪怕是一个螺丝没拧紧、一个铁丝没绑好,可能都会造成列车的行车事故。”纵使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10多年,郭锐从不敢小心马虎,工作的精细是“源于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去年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个像郭锐一样的劳动者穿着工服来到了北京,接受礼赞。
会上宣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指出,自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什么是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16字的概括,那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是在这个会议上,“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声音传遍华夏大地。
工匠精神是从血脉里流淌而来
从小在工厂的家属楼里长大,郭锐耳边总听着大人们讲着火车、车轮、车钩等词语,看着中国的火车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现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大国交通的蜕变。
记忆里,他总听人们提起:1900年,中车四方所在的郊区,一片盐碱地,老一辈的人就在那里开始建工厂,“一点一点地坚持才有了今天”。9岁那年,郭锐在家花了一个上午,用几件简单的工具,将铁皮边角料打造成一只铁桶。父亲评价说,铁桶的铁皮弯曲、窝边和咬合非常完美,毫不逊色于市场上的产品。那时,他还不懂这背后究竟流动着什么样的精神血脉。
1997年,他刚参加工作,工厂有一份报纸叫《火车头报》,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大干实干加巧干。“当时的三个词,现在想来,大干就是要努力干活,实干就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巧干是要设计、研发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郭锐觉得,工匠精神一直是从血脉里流淌而来,“以前没有凝练过,现在新时代赋予这些精神一个核心的概念。”
工作20多年,他不敢马虎。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析了一个假设:如果动车组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需要上千人去组装,即便按照0.01%的出错率来算,可能会出现上百个质量问题,车辆有很大的概率会出现行车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好,才能更好地来对待产品,敬畏生命。”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上,正是有了这批流动着“工匠精神”血脉的劳动者们,才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为火箭焊接“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接时间精确到0.01秒;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带领团队推出“集卡双拖平板”“设备设施监控中心”“新型空箱吊具”等30多个国内首创项目;文物修复师李云鹤,相伴壁画60载,写了100多本工作笔记,行走全国11个省市、30多家文物单位,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
工匠精神就是把普通岗位的事情做到极致
年轻的时候,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维修电工齐名没想到以后会当劳模、工匠,干活儿的时候就一心念着要把自己本职工作、分内的工作做到位。那时刚入厂,看不懂图纸,就跑到图书馆、书店找来书看;他爱记笔记,维修关键设备故障点在哪里,领域的技术资料有哪些更新,都写下来,后来通过扫描,记在自己的电子档案里。
早在2001年,厂里引进的一台意大利设备突然停机。当时,如果将设备运回意大利修理,会造成上千万元的生产损失;如果请技术人员来修,从上飞机起计酬,每小时上千元,费用至少得几十万元。齐名自己报名,要攻克这个难关,死磕了两天,拆装、测试,终于搞清楚,竟是一个电阻烧坏了。他花一毛钱买了一个新的换上,机器恢复运转。
工作了30年,他带领团队产出科研成果150多项,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持续创造综合效益3800多万元,其中4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但他觉得大国工匠不是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普通岗位上,把小到不起眼的事做到极致。”
就在这两天,他正琢磨一件新事。在公司有一个专门存储药品的冷库里,为了维持再2°-8°的温度,总需要人为地干预化霜。这件事小得实在不值得一提。
但他一直想着怎么样才能让它无霜运行?他分析:这就好比家里空调外部有个压缩机,制冷后会把氟利昂送到室内。温度高了制冷系统会开起来,温度低了之后,制冷系统会关掉。经过几次回合,蒸发器内部会结霜,不处理就会越积越厚,影响制冷效果。
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启动制冷系统之前,让室内风机先运行,吹散之前储存的冷气,同时让库里两个制冷系统交替进行,这样既延长了制冷系统的工作寿命,又降低了运行功耗。他心里挺开心的。在齐名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把普通岗位的事情做到极致。”
自1995年起,为了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国家开始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这是专门针对技能人才的最高层级表彰奖励制度。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表彰了2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321名全国技术能手,表扬706家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394名突出贡献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是从“青年小匠”里走出来的
尽管毕业4年了,从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毕业的任赵仍然记得一个场景:2016年,他和同学参加一项全国性的电气装置项目技能大赛,站在舞台中央,颁奖人正在宣布选手成绩。他们的分数排名第三,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那时候,他参加电气安装的项目,需要拼接线槽,精读要求缝隙小于0.5毫米。起初他拿着尺子开始画,按照精准尺度去拼接,数百次训练后,曲线槽的缝隙小到连一张薄纸都塞不进去。
“那次经历过后,我潜意识里开始注意到工作的精细度。”毕业后,他和朋友创业开始做智能家居,他负责智能化配电箱的设计、安装与维修。有时候,即便客户没有要求,他喜欢把配电箱后面的线一条条地顺整齐。
“这些小的细节其实客户注意不到,但是实际上提高了后期维修的效率。”在参加活动时, 任赵曾和杭州的一位工匠交流过,发现原来工匠就是在一个岗位上把事情做透,“对我自己来说,我也想把这个行业一步步地做精做细,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工匠”身边的青年人则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跟着郭锐一起学习的90后栾福辉,还记得初到岗时,学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很多技术都得从头开始学。
有一件小事他一直印象深刻,几年前,他曾跟着师傅一起做工装的钻孔改进演练,他对孔的大小没有计划,凭着直觉来判断钻后的形态,这样操作下来,会浪费大量材料。“师傅对我说,这种方法不行,必须要精,要精打细算。”他试着做图纸,用标准化的尺寸来钻孔,完成了设备的改进练习。
要说“工匠精神”是什么,年轻的栾福辉给不出漂亮的答案,总觉得“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中的创新创造能力”。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今年3月,“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跟老一辈的工匠相比,像栾福辉一样的小工匠还有一些新的特质。他们更爱钻研一些新的设备。在他的工作区里,摆着一台边长1米左右的3D打印机,“如果用传统的画图再加工的方式,会降低产品的产出效率。”栾福辉发现,偶尔在研制过程中,大家会需要一种特殊形状的工件,而3D打印机可以满足一些少量的定制需求,“这属于一种高端的制造技术。”
栾福辉打算着,要慢慢钻研透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每一个运转的零部件,未来可以用它打印出多种立体零部件。他很期待,“这对设计、研发都会带来新的帮助。”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工匠精神:迈向制造强国的蓬勃动力
2020年12月11日,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行,活动为期4天,2557名参赛选手围绕86个比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图为浙江嘉兴技师学院在展示工业机器人。视觉中国供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2020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
——————————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严谨认真、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民族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战争年代,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锤炼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抗战的斗争精神,那么建设时期,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在以实体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前,涵盖制造强国软实力的工匠精神,是助力时代发展的引擎。
工匠精神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中,能工巧匠们以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高超技艺,琢刻纹饰了一件件艺术精品。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炉火纯青”“庖丁解牛”,这些妙语佳句既彰显了工匠们慎始如一的求卓态度,又精确描述了人类追求卓越、成就经典的理想图景。虽然传统的工匠精神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淡出了历史的视野,然而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伦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工匠精神越发绽放出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高度契合了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在这个珍视卓越品质和个性体验的时代,质量至上、品质取胜日益凝练为新时代的时空坐标,重构着人们的价值认知与审美选择。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新征程的工匠精神蕴含着世界工业格局深度变革和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转型的时代呼声。当前以崇尚品质为内核的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为中国品牌凝神铸魂的根本遵循。
弘扬工匠精神,制度保障是重点。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激发人才的活力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激励效应。作为一种爱业、敬业、精业的崇高品质,从应然的职业理念转化为实然的工作行为,工匠精神需要制度的有效嵌入。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因此,健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彰显对优秀工匠及其杰出贡献的高度尊重,为劳动者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成为培育工匠人才的必由之路。
弘扬工匠精神,文化支撑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文化使然。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整个社会盛行的是追求速度与数量的粗放文化。在经济发展迈向高级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崇尚质量与效益的精致文化。正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相交织中,历史的辩证法才会引导我们不断迈向新的发展时期。
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筑路人包括科学家、研发精英,也包括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高技能工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是打通科技到产品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制造强国战略的突破迫切需要大量工匠人才为其提供有力的结构支撑。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高待遇、高报酬,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增强匠人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才能逐步叫响做实 “大国工匠”的品牌。
制造强国从表面上看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它显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文明程度,渗透着社会的文化伦理属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飞跃不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创新驱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的目标需要我们把制造文化放在更高的文化坐标中重构中国精造、中国智造的根基与灵魂。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伟大智慧与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开拓,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扉页上书写丰硕的精神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所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人人践行工匠精神,才能激发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才能助推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奋勇前进!
(常晶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