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3 16:4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08版 | 查看:20298次
安徽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新华社发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举行,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设立的海归人才招聘会上,求职者在寻找岗位。新华社发
在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葡萄系的葡萄抗逆分子育种实验室内,研究生在进行葡萄基因编辑载体构建方面的试验。新华社发
编者按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以及事业单位管理、创新创业支持、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人才引领发展正步入精细化、配套化、应需化的新轨道。光明智库特推出两篇研究报告,分别梳理全局情况、透视一域做法,聚焦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探索、成效与未来。
当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地人才政策不断创新,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成为城市间争夺的关键目标。一批区域人才强市加速崛起,一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培育效应、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当此之际,人才工作不进则退,各地人才队伍建设压力与机遇并存。
重视和把握当前全国区域人才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规律,是做好地区人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各地各部门工作提供借鉴。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健全工作运行体系,是做好区域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海口复兴城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里,来自世界多国的创业青年正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加持”下追逐梦想。放眼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项目产业孵化站等人才阵地建设以及落户、医疗、教育、购房等配套保障政策,吸引人才纷至沓来。自2020年6月至今年7月底,海南全省引进各类人才21万人,同比增长404%。而这一切,离不开海南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省委人才发展局的成立。“有了牵头抓总机构,人才重大改革探索的组织协调力度明显加大了。”人们评价。
与此类似,北京成立人才工作局,以吸引集聚国际顶尖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计划项目评价权下放等系列改革。深圳围绕重大人才政策创新和“孔雀计划”人才工程,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工作运行体系。江苏苏州建立了包含100余个指标的区县、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并通过编制地方人才发展指标白皮书督促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不只是组织部门的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才能有效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体系。为保障高效推动,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下,要将人才工作尽快纳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工信、发改等经济综合部门三定方案;通过建立人才工作条线“枢纽”机制及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工作平台,充分挖掘、调动各职能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力量,进一步增强地方人才工作协同合力,健全“大人才”工作格局。
强化引才工作品牌,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是提升地方人才集聚效率的有效办法
以一名国家特聘专家为引才“触角”,武汉光谷先后引进了6位国家特聘专家,新建了一条上下游接续的新兴产业链。通过成立招才局、聘任名人“引才大使”“招才顾问”、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城市合伙人”等重点人才项目工程,武汉打响了城市引才引智全国品牌。
宁波余姚借助一名产业领军人才“以才引才”,集聚了30余名省级以上特聘岗位专家,成就了省级智能制造人才高地。民营经济发达的杭州,政府定位于做好“店小二”式人才服务,以“引进之初做保姆、创业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当保安”的精准服务品牌赢得人才。深圳在南山区、华为公司和招商街道设立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站,使外籍人士可就近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成为增加其满意度的“关键小事”。
人才项目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引进若干“关键人物”,发挥其晶核集聚作用,可以产生“雁阵效应”,带来一批高端技术,凝聚一批专业人才,同时兴起一个学科、领域或产业。借鉴以上经验,地方可建立“使用弹性、服务个性、管理柔性”的引才机制,积极利用猎头招聘、人才资源外包等市场化方式,突出专业机构、行业团体和关键人物在高端人才引进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引才引智新通道。
紧盯市场化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增强地区人才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作为国内较早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集团,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给各地人才集团“打了个样”。它以猎头高端业务为引领、以公共服务业务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为主体,提供服务全产业链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深圳还启动了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推动建立真实可信的“职业信用档案”。
北京出台了国内首个支持“猎头”发展的政策文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猎头机构在全球延揽急需紧缺人才。广州、苏州采取市场化“股权跟投”模式支持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通过社会专业机构对入选团队项目进行股权估值、尽职调查和入股谈判,财政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对入选团队予以支持。上海张江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培育了一批产业联盟和体制外创业机构,向创业人才团队提供高质量创业服务。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配合,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各地方可借鉴上述做法,更好发挥功能园区、专业协会、领军企业、市场机构、产业联盟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对接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各类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点上精准突破,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任务
怎样吸引海外人才和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上海自贸区先行探索外国专业人才“自由执业”制度改革,允许国外大学外籍本科毕业生在特定区域和机构工作,允许境外人士参加我国职业资格考试,按照薪酬水平推动外籍人才市场化评价,产生了突破性效应。苏州出台《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办法(试行)》,选取79个工程技术类国际职业资格,形成比照认定国内对应职称清单。
围绕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圳前海通过资格认定、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机制安排,为香港金融、财税、法律、规建等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创造便利条件。
自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资质互认、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例如,设立“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建立顶尖人才特需支持机制;设立“图灵奖”实验室,开展专业人才大数据化评价等,均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精准支持,值得地方参考借鉴。
强调产业聚焦、同频共振,推进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路径
近年,山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组织省内近百位专家开展专项研究,为各重点产业逐一绘制人才图谱,大大提高了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帮助企业和人才精准对接。
北京出台《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在政府、高校和产业间架设人才开发桥梁。上海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高端软件等专门领域工程师职称评审新体系。江苏为生物医药、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6大新兴产业绘制“产业人才地图”。
高质量的人才集聚,能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紧密融合,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人才工作要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对接,与地方战略布局和中心工作对接,才能显现其价值和意义。研究显示,新城市、新产业和新人才是“对偶”关系,城市发展、产业更新离不开人才。政府要跳出“硬性引才”怪圈,为市场配置人才留出空间。只有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让人才链与产业链互嵌互融,才能形成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积累人才资本,推动院校教育与实用培训互补发展,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长远之计
在沈阳中德学院读书,会拥有学生、学徒两个身份。这所学院根据德国双元职教理念,构建了产教深入融合培养机制。企校合作,共同实施“双主体、双教师、双教材、双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分别是1.4年和1.6年,60%至70%的学生一入学就被德资企业定制培养。
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公共培训中心集合区域骨干企业人才需求,通过政府采购为产业人才提供培训。上海黄浦区搭建了“创意发声”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平台,为区域特色人才发展提供助力。湖北在高校设立“产业特聘教授”岗位,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技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
由于一些地方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培训资源匮乏,产业实用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为此,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积极引入外部高水平科教资源和国际合作教育资源,建立高等院校、公共培训平台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相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着眼整体环境,构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关键举措
经过岁月淘洗,北京中关村正在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领军企业是“大树”,新生企业是“小苗”,也不断有企业衰落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为新的“种子”提供养分。“在这里,促进企业生长的环境要素一应俱全。”企业家们说。在政策支持下,丰富的科教资源、创新资源带动了大量天使投资、创新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此汇聚。特别是37家新型社会组织,整合了110多家社会组织的创新要素,为人才联合攻关核心技术搭建平台,催生了许多新创意、新产品、新业态。
人才发展需要良好生态环境。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的人才竞争已从大打“价格牌”“政策牌”的比拼,逐步演变为人才生态系统的竞争。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强调高科技前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布局,更强调创新创意社区、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新型专业孵化器、专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休闲场所等的建设,同时,要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工作、生活、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关注,体现着一种工作方式的转变:由强调区域中人才、产业、创新、创业等单一变量的影响,转向关注系统要素间的组织、链接、匹配、迭代与整体网络的进化。
未来,各区域各地方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有机融合,就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打造可以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产业布局、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是立足我国人才队伍“大而广、多而全”、世界顶尖人才孕育基础处于质变临界点的基本判断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此,“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握大趋势、聚焦大战略、融入大格局,推动各地在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培养、集聚和使用国际顶尖人才,创新院校院所人事人才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发展载体平台国际化能级,建设高质量产业人才集群,构建重点区域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人才队伍以及人才大数据动态分析和应用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增强国际化人才配置能力、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孙锐,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