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31 18:04 | 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8月20日 第3版 | 查看:751次
本报记者 吴佳佳 通讯员 苏天是
李桓英像(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上世纪70年代是谈“麻”色变的年代,她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与麻风病人亲切握手;百岁高龄,她仍在麻风病防治道路上继续前行。她就是从美国归国60余年、全身心投入麻风病防治事业的“抗麻斗士”——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
只身归来,报效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学医6年的她,于1945年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被推荐成为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踏遍亚非美洲,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不懈努力。期间,看到许多国家贫病交织的情形,她对祖国的惦念变得更加强烈,深感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需要海外学子的归来和支持。
1957年,李桓英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已经定居美国的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痴心不改,造福患者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1982年,李桓英向世卫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李桓英开拓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3个偏远的“麻风村”开展试点。
云南省疾控中心杨军讲起那段历史: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来到云南,走进勐腊县的一个叫南醒麻风寨时,她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就与病人亲切握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不光如此,她还敢喝病人家里的水、吃病人家里的饭。在当时,这些举动大家连想都不敢想。杨军说,李桓英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虽经历三次翻车、两次翻船,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但李桓英都从容面对,从不叫苦。在她看来,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实验证明,联合化疗方案确有疗程短、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作用,有效率达100%。李桓英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向世卫组织申请资金,申请国际专家技术支持、药物治疗等,把试点扩大到云、贵、川的7个地州59个县。
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世卫组织小于1%的标准。
奋斗不止,入党圆梦
30余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在麻风病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新党员已经95岁了。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摸着闪亮的党徽,李桓英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心系麻风病防治事业,希望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涉及。”李桓英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奋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