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作者长眠的地方 麦新镇:一曲大刀歌壮志(3图)

发布时间:2021-08-22 15:0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2日 10版 | 查看:1750次

当地各族儿童在麦新烈士雕像前聆听麦新的故事 任凤屹摄/光明图片

麦新镇新貌 冯磊摄/光明图片

麦新纪念馆内的蜡像还原了麦新生前工作的情景 张启民摄/光明图片

  【红色地名的故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进行曲》是革命音乐家麦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旋律。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有一个镇、还有一个村,都是以麦新命名的。

  1914年12月,麦新出生于上海。“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7岁的麦新在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报国,创作了多首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看到报道的麦新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提笔创作了响彻华夏大地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抵御外侮。

  20世纪30年代,经吕骥推荐,麦新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发展的“业余合唱团”,时常与冼星海、贺绿汀、沙梅等进步音乐家交流。1937年,麦新参加了钱亦石领导的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跟随部队开赴前线工作。1938年1月,战地服务队来到浙江江山工作,在服务队特别党支部书记刘田夫同志介绍下,麦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麦新调任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工作,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和武装斗争。1947年2月,麦新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并主动深入到匪患猖獗的五区万发永村开展工作。一到万发永村,麦新就入农户、下田地,带领群众搞清算斗争,组织春耕生产,培养发展一批农村党员。1947年6月6日,麦新在赴开鲁县委参加会议完返回工作区途中,突遭土匪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麦新从黄浦江畔出发,在革命道路上慷慨高歌,最后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

  1947年6月8日,中共开鲁县委、县政府为麦新举行追悼大会,开鲁县的父老乡亲纷纷前去悼念,哭声震天动地。为了纪念麦新烈士,开鲁县委、县政府将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今麦新镇)、万发永村改为“麦新村”。

  人人皆知麦新歌曲中激昂壮烈的大刀,而在麦新生前战斗过的开鲁大地上,还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麦新村的肖家有一件传家宝,那是来自麦新烈士的半顶毡帽。

  1947年3月,26岁的万发永村村文书肖广清在凛冽的寒风中结识了履新的麦新。当时,麦新看到肖广清的耳朵上满是冻疮,很是心疼,立即摘下毡帽,从帽檐处转圈揭开,将它一分为二,把里边带粘毛的那一半戴在肖广清头上,自己却带上了薄薄的单层。

  肖广清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就是只有一顶毡帽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

  一曲大刀歌壮志,烈士精神传后人。在麦新长眠的地方,他留下的“信念坚定、勇于牺牲、忘我工作、艰苦奋斗、舍己为人、善于创造”精神已经变成一种红色基因,流淌在草原儿女的血脉中,激励着后人在红色精神引领下,共同踏上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里,麦新镇以“六个精准”为出发点,坚持分类施策,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麦新镇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麦新镇近年来还积极探索红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集红色教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军事主题训练、文艺演出、培训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教育基地,激励草原儿女在红色精神引领下,共同踏上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通讯员 贾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