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焦裕禄精神述评(3图)

发布时间:2021-08-19 21:19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05版 | 查看:2053次



焦裕禄(雕塑) 吴为山

焦裕禄(油画) 宋克

俯瞰河南省兰考县黄河湾风景区。新华社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河南兰考,地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最后一个转弯处。历史在这里回眸,一个亲切的名字定格在时空深处——焦裕禄。虽然,焦裕禄已经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精神永不褪色。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就任县委书记。475天,在兰考的日日夜夜,“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身先士卒,带领36万兰考人民初步制服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改变了兰考的贫困面貌。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亲民爱民、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深厚根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50多年来,焦裕禄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熊熊燃烧,穿越时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之一。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焦裕禄对群众有股亲劲。他常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焦裕禄亲民爱民为民,和人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

  群众身上有多少泥巴,焦裕禄身上就有多少泥巴,他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

  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1966年2月26日,为了纪念这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方土地和人民的英雄,也是遵照焦裕禄的遗愿,他的遗体被运回兰考,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的沙丘上。兰考人民在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白色大理石屏壁上,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一版登载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首词情真意切,节奏铿锵,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亲民爱民、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这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诗意概括。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焦裕禄心系群众冷暖,矢志不移改变兰考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这正是焦裕禄精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焦裕禄抓工作有股韧劲。秉持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他对兰考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深入调查、走访蹲点,闯出了破解“三害”的新天地。

  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房的枕头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毛泽东选集》收录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开展调查研究,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焦裕禄不仅坚持学习,更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

  焦裕禄到兰考任职县委书记的第二天,就开始深入基层调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背着干粮、拿着雨伞,跋涉5000余里,带领县委调查队的同志们很快掌握了风沙、水害的规律;摸清了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多个,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一测量、编号、绘图,并绘出了翔实的排涝泄洪图。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既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需要,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焦裕禄精神蕴含了务实的行为价值准则。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焦裕禄精神里蕴含着求实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探求就里,脚踏实地,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自建党以来,我们党的重大决策无不是在深入群众、广泛调研、深入思考中逐渐形成的。1930年,毛泽东同志深入基层,双脚踏遍寻乌城,亲自做社会调查,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78年,面对中国向何方去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在北方四省一市进行调查研究,首次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搞清楚情况,制定出贴近实际的政策,才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就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焦裕禄干事业有股拼劲。焦裕禄在兰考的每一天,心里想的都是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即便是肝癌的剧痛,也击不垮他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

  共产党人,就是要以身为旗、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在焦裕禄纪念馆,陈列着一把焦裕禄用过的破洞藤椅,这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藤椅右侧有一个大洞,无声诉说着50多年前催人泪下的一幕。每当肝疼袭来时,焦裕禄就用茶缸、钢笔或者钥匙紧紧地顶在痛处,靠在藤椅上。时间久了,藤椅硬生生被顶出一个大洞。这把破旧的藤椅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1963年9月,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他讲话时经常用手按住肝部。“他越来越多地用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椅靠上。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焦裕禄纪念园讲解员谢洁说。

  在兰考的四百多个日夜,焦裕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我不是来休息的。”

  斯人已逝,精神长留天地间。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

  涓滴细流,汇入“千顷澄碧”的江海,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河南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苦干8年,誓把山河重安排,修通“人间天河”红旗渠。福建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不畏艰苦,实事求是,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5年,终于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廖俊波,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改变了一方城乡面貌……

  他们都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英雄。

  时代不同、岗位相异,这些好干部之所以能够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靠的就是他们和焦裕禄一样,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矢志不移、赤胆忠心,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1964年,不满42周岁的焦裕禄去世了,临终留下遗愿:“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如今的张庄村大力发展兰考蜜瓜、食用菌种植,以产业带动就业,早已经摆脱了贫困,2019年7月还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张庄村是焦裕禄的联系点,也是兰考县治理“三害”的一线指挥部。焦裕禄在这里深入基层,问计于民。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艰苦探索,用种植泡桐防风固沙的方法制服了风沙。如今的兰考人再接再厉,做活“泡桐经济”,用泡桐制作民族乐器、家具,助推兰考这个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向全面小康。

  可以告慰英灵的是:焦裕禄当年的夙愿,今日已经变成了现实。

  着眼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靠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怕牺牲,忘我奋斗;靠的是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焦裕禄做人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本色。他秉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亲属和他人谋取好处。

  清廉,是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自身修养和提升思想境界的突出表现,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要求。

  焦裕禄精神蕴含了清廉的崇高道德价值追求。焦裕禄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人民谋利益。焦裕禄精神里,包含着一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焦裕禄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政府给予的任何救济。有一年,春节快到了,县委大厨房的同志给焦裕禄送来了几斤肉。焦裕禄立即问:“是每个人都有一份吗?”那位同志说:“这是照顾你的。”焦裕禄说:“谢谢同志们。请你把这份肉照顾别人吧!”

  焦裕禄的被子破了,县委福利会的干部打算救济他几斤棉花。焦裕禄知道后对这位干部说:“这棉花是专门救济灾区群众的,不能救济我。我需要,灾区群众更需要。”

  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在焦裕禄眼里就是犯罪。他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焦裕禄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家人也近乎严苛。有一天,大儿子焦国庆在外面看戏,很晚才回家,焦裕禄问谁给买的票。焦国庆说,当时自己说是焦书记的儿子,检票员就放他进了门。焦裕禄批评了儿子,责令他把票钱送到戏院。不久后,焦裕禄草拟的《干部十不准》在兰考推行,要求实在而具体,用制度约束干部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腐。

  焦裕禄用自己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一以贯之的是对清正廉洁的崇高道德价值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刀刃向内,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深得群众拥护。

  “肝胆干事、干净做人。”唯有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让清正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才会有朗朗乾坤、海晏河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在新征程上,唯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做到清正廉洁,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杜羽 冀文亚)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