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李秋实纪念馆 三十二载待患如亲感动无数人(组图)

发布时间:2021-06-03 09:06 | 来源:辽宁日报 2021年5月31日 03版 | 查看:4214次

 青年时代的李秋实立志做一个山区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资料图片)

 李秋实获得的部分奖章。

  李秋实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点位名片    李秋实纪念馆    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桓仁镇东关村    

李秋实生于1947年,生前是桓仁县人民医院院长  1999年12月29日    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李秋实下乡巡诊。(资料图片)

 李秋实在办公室卷柜门上贴着的字条。

 李秋实纪念馆讲解员于立君为桓仁西江中学的学生作“现场课堂”讲解。

 纪念馆内李秋实的塑像。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张  颖

 “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这是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李秋实坚守一生的信条。

 李秋实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她行医三十二载,扎根山区,待患如亲。她曾获得省、市、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百次。1999年12月29日,52岁的李秋实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2003年,李秋实纪念馆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东关村建成并对外开放,至今累计接待参观者已达百万人次。近年来,纪念馆在未成年人参观过程中设立“现场课堂”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讲解李秋实先进事迹。

 从小感受党和人民关怀

王悦是李秋实的女儿,在桓仁县城里居住,从她家到李秋实纪念馆有15分钟的车程。

 王悦和母亲一样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2003年8月,李秋实纪念馆对外开放,她作为特殊嘉宾应邀参加了李秋实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墙上挂着母亲的照片,展柜里摆放着母亲用过的物品,看到这些,她既自豪,又伤心。

 王悦记得,当初桓仁县委、县政府筹建纪念馆的时候,她和父亲把母亲的照片几乎都捐了出去。“我们把每张照片都印了副本,然后把原版的照片捐给了纪念馆,心里也有千般不舍,可建纪念馆是为了宣传母亲的事迹,她本人就是一个无私、乐于奉献的人,我们不能拖后腿。”王悦说。

 每次去纪念馆,王悦都暗自伤心,不管在外人看来李秋实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但在家里她是母亲。“我小时候,母亲忙于工作没给过我太多的陪伴,但她曾经承诺过我,等她退休后和我一起带孩子,弥补从小没陪在我身边的遗憾。结果母亲却没能兑现承诺,我也没来得及好好孝敬母亲,她就去世了。”王悦说。

 走进李秋实纪念馆,展厅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李秋实苦难的童年生活。李秋实1947年出生在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市)一个工人家庭,4岁丧父,11岁丧母,成为孤儿的李秋实从盖平县来到桓仁投奔她的堂兄。无奈堂兄的家里也很困难,她流落街头,后来被安置在光荣院。

 在光荣院,李秋实与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上学了。这使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她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孤儿,是党亲手把我培养成人。”

 1967年,李秋实卫校毕业后,她用所学回馈社会,回馈光荣院的老人。那时,光荣院一批又一批的老人,都得到过李秋实的照顾。老人们脱下来的衣服,她从不嫌脏,拿起来就去洗;老人们手头的活计,不管多难,她都一边学一边帮忙,光荣院的老人们都称她是自己的闺女。

 李秋实纪念馆讲解员于立君介绍说:“李秋实童年部分展览的图片均来自电影《李秋实》剧照,展示的油画作品是由当地的美术爱好者绘制的。李秋实小时候没有自己的照片,直到她上初中之后才开始有她的照片留存下来。”

 每当有团体前来李秋实纪念馆参观,尤其是青少年,于立君会特意在这部分展板前多多停留,尽量将这部分的内容讲得更详细,将李秋实刻苦学习、勤劳善良、关爱老人的优秀品格呈现出来。

 这部分展览,也是李秋实纪念馆针对青少年开设“现场课堂”的主要内容。

 李秋实纪念馆馆长肖连伟说,纪念馆与桓仁县教育局合作,在组织学生来参观的过程中设立“现场课堂”这一环节,对青少年有针对性地讲解李秋实的先进事迹。

 4月29日,桓仁西江中学的学生来到李秋实纪念馆参观。“通过纪念馆里的展板内容,给孩子们讲李秋实小时候孝敬老人、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的优良品格,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将来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家人。”肖连伟说。

 接受“现场课堂”讲解的学生回到学校以后,学校还会组织征文、观后感、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抒发参观感想。

 今年共有7000余名未成年人通过“现场课堂”讲解接受了李秋实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于立君说,每次学校组织参观,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他们看完展览之后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会向李秋实奶奶学习。

 行医三十二载助人无数

 李秋实在她32年的医生职业生涯中,始终秉持医者仁心。她生前工作过的桓仁县人民医院,如今已改名为桓仁县秋实医院。

 “母亲生前工作的县医院是一幢4层的小白楼,她工作的院长办公室在4楼的一角。”王悦说。

 李秋实的办公室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房间设置也很简单,一桌一椅,桌子上总放着一套检查耳鼻喉疾病的仪器。在她办公室的卷柜的门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

 在李秋实纪念馆,她亲笔写的这张字条被翻拍成照片,制成展板。随着时间的流逝,照片中的纸张已经泛黄,而这也是追忆她崇高一生的极好出发点。 

李秋实不仅乐于助人,而且更注重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1971年4月,她到本钢总医院耳鼻喉科进修,潜心钻研医术,进修回来之后,县医院创办了耳鼻喉科,从此结束了桓仁地区医院没有耳鼻喉科的历史。

 之后李秋实先后三次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她的热情、认真和勤奋受到医大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只进修半年的李秋实就被评为优秀进修医生。她还从医大引进了“微波治疗鼻出血”的新技术。

 靠着坚韧不拔的孜孜追求,李秋实成长为享誉山城的耳鼻喉专家。她行医32年,待患如亲,广受赞誉。

 于立君说,李秋实不仅是一名好医生,更是一个好人。于立君的公公就曾受过李秋实的帮助。

 “那时桓仁的医疗水平还不发达,我的公公得了肺癌,在当地无法治疗,李秋实就帮着联系沈阳和北京的专家,通过她的帮忙,公公最后做上了手术。”于立君说。 

李秋实一生帮助过的人很多,有的患者看病没有医药费,她知道了就把钱垫上,让病人先看病;看见医院门口卖茶蛋的大娘衣服单薄,她就把爱人的皮夹克送给大娘穿;知道医院职工家里困难,她不仅捐钱,而且还帮着照顾家里的小孩儿。

 于立君一直生活在桓仁县,成为李秋实纪念馆讲解员之前,就听说过很多李秋实的事迹。2004年,她成为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这17年来,一批又一批李秋实生前帮助过的人来这里寻访、追思。有李秋实的同事、同学、朋友、患者……他们参观完李秋实纪念馆后,感触更深,很多人眼含泪水。 

这些年来,李秋实纪念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于立君说,自己每次讲解都会被感动,讲一场感动一场。“作为党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我要认认真真地去讲解,将李秋实的精神讲给大家听。”

 纪念馆每年接待5万人

 1999年12月29日,天气出奇的冷,人们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沉重。这一天,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永远地离开了。

 据李秋实的亲友回忆,李秋实这一天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是她无数个超负荷运转一天的真实写照。

 出诊接待病人、与医院工作人员开会、总结工作……一天处于忙碌状态,下午2时在医院总结表彰预备会上,李秋实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秋实去世后,与她朝夕相处的桓仁县人民医院员工、受到她帮助的患者、得到她照顾的光荣院的老人都自发地前往吊唁。”肖连伟说。

 李秋实去世后,桓仁县委、本溪市委、辽宁省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全市、全省人民向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医生、模范共产党员李秋实同志学习。《李秋实》的电影、话剧、广播剧也在全国展映、展播。

 为了更好地弘扬李秋实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2002年7月开始,桓仁县政府在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建设李秋实纪念馆,2003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5万人次以上。

 纪念馆分设主馆和副馆,主馆以李秋实生平事迹为脉络,展出相关图片150幅、实物202件,雕塑1处,场景复原2处,翔实地展示了李秋实生动感人的先进事迹。副馆以桓仁县16位英模人物为主线,通过86件实物和58幅图片展现桓仁人民在历史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目前,李秋实纪念馆还举办了党史图片展,开展“学英模、促发展”等活动。这是桓仁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系列内容,已经开展了110余场次的讲解。

讲  述

缅怀李秋实 全程参与报道 

2011年,肖连伟任李秋实纪念馆馆长,至今已经工作10年了。在这之前,他曾经是桓仁县报社的一名记者。

 采访中,回忆起21年前报道缅怀李秋实的场景,肖连伟仍然动情,“李秋实去世后,桓仁县报社共派出3人组成了报道小组,全程采访了桓仁县人民对她的怀念。”肖连伟说。李秋实去世的那天特别冷,但是来祭拜的人很多,很多媒体记者是从外地特意赶来的。

 肖连伟清楚地记得,当时看见一个大约15岁的孩子拿着花圈,走到李秋实的遗像前,祭拜后,便匆匆往外走。肖连伟追上去采访,“李姨救过我的命。”孩子说。 

之后进来姊妹三人拿着一对花圈前来祭拜。孩子们说:“李大夫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接下来许多人都重复着类似救命恩人的话。 

“说起李秋实,有很多话题值得说,李秋实身上所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患者。”肖连伟说。 

当年,参加抢救李秋实的医生,通过手术后发现,李秋实的心脏病很严重。肖连伟说,在自己有限的记者职业生涯中,能有机会记录采访人们怀念与追忆李秋实的感人场面,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写作文有个遗憾 没加上“我的姥姥” 

1996年出生的李瀛是李秋实的外孙女。1999年,李秋实去世时她才3岁多,记忆中她对姥姥的印象很模糊,姥姥的故事是通过身边长辈的讲述以及参观纪念馆听讲解知道的。 

李瀛说,小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李秋实纪念馆,她没有跟老师和同学说李秋实是自己的姥姥。参观完回家,老师让写一篇参观纪念馆的感受。“那时候的我,对姥姥有一种莫名的疏远感,姥姥很忙,我跟姥姥接触不多,觉得那个人人崇敬的姥姥离我很遥远,她就像书本中的先进典型一样。”李瀛说。 

那次写的作文她留下一个遗憾,李瀛说,没有在那篇作文中写到的“李秋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定语——“我的姥姥”。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姥姥的无私与伟大。我要像她一样无私奉献,以后也可以很自豪地讲出她是李秋实,是我的姥姥。”李瀛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