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16 08: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6-30 08:10:53.0 | 查看:1194次
鄱湖之滨,有这样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几十年来,他充满爱心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赢得了乡村群众的信赖和称颂。有患者赠锦旗称赞他:“医德高尚有目共睹,医术高明有口皆碑。”
走进他创办的港头医院,门楣上“救人要紧”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尽管医院地处偏远、条件有限,但每天慕名前来求医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他叫李来顺,今年57岁,是鄱阳县油墩街镇港头医院院长。
“医者患为先,救人最要紧”
李来顺出生于港头村一个贫困的家庭。16岁那年,他患了急性肾盂肾炎,因无钱治疗,高烧不退,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下放干部余大妈知道了,送来30元钱。其母担心无力偿还,不敢接受。余大妈说:以后有钱就还,没钱就算了。救人要紧!
一句“救人要紧”,从此深深铭刻在李来顺心中,也成了他一生的诺言。从病魔中挣脱出来后,他立志学医,做一个像余大妈那样扶危济困的人。他从赤脚医生起步,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1997年,他辞去鸦鹊湖卫生院院长的职务,回到家乡港头办起了现在的扶贫医院——港头医院,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贫苦群众解除病痛。
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秉持“救人要紧”的信念,李来顺数十年如一日不惧急难险重,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让众多不幸的患者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至今,仅他抢救回来的溺水、电击、中毒患者就不下百人。
一次,响水滩乡村民江达松腹部疼痛厉害,独自来到港头医院。李来顺检查后发现,病人脾脏破裂,必须马上动手术。但按规定,动手术须经家属签字方可。早一秒抢救,多一分希望!李来顺来不及多想,果断决定立即手术。6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江达松脾包膜下的淤血脾脏终于被顺利切除。病愈后,江达松逢人就夸:“是李医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本村李云辉、李云耀小兄弟俩误食鼠药,中毒抽搐昏迷,来到港头医院时已有一人停止呼吸。李来顺当即帮他们清理口中食物,进行人工呼吸。小兄弟俩转危为安了,李来顺却因用口接触毒食出现了中毒现象,一番治疗后,嘴巴还是麻木了好几天。
一天,李来顺肾病复发,高烧40度,正在输液。一名农妇上门说女儿急病,请医生出诊。他二话不说,拔了针头,立即叫人搀扶着赶去。给女孩看完病,他自己却差点晕倒在地。患者家人感激地说:“救人不顾己,这样的医生真少见呐!”
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李来顺平均每天接诊病人70多人次。有时病人多,为了节省时间,他就让妻子把饭送到医院。为了救人,一个晚上起来几次是常事。即使是寒冬腊月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他掀开被窝穿上大衣,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身边。他常叮嘱身边的人说,医者患为先,救人最要紧。越是晚上天气不好,来的病人越危急,拖不得。
“行医即行德,无德不行医”
附近七里八乡的农村群众都知道,到港头医院看病,最让他们放心。因为这家医院是扶贫医院,来的患者全然没有经济上的顾虑;因为医院的院长是李来顺,有一副仁爱有加的热心肠。
“我这条命是李院长给捡回来的!”58岁的港头村村民王月秋感激地说。今年夏天,她患上了肾结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依然在恶化。当王月秋被人送到港头医院时,李来顺见其病情严重、家里经济又困难,当即拿出1万元,让其亲属赶紧把她送往景德镇第一医院施行手术。“再晚来两天命就没了!”景德镇的医生说。
银宝湖乡金家村村民金赛英夫妇原在外地打工,因丈夫不幸得了尿毒症,只得边治边返乡,所有积蓄都花光了。今年10月,金赛英无奈之下向李来顺求助。没想到李来顺爽快说道:“你快带你爱人来吧,钱的事先放一边。”就这样,夫妇俩住进了港头医院,不仅免了医疗费,有困难时李来顺还会帮上一把。采访中,金赛英眼含热泪对记者说:“李院长是我家的大恩人!他的名字生记在我心里,死也刻在我骨头上。”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看得起病,李来顺在医院推行让利服务,手术费用多数不超过2000元,不及附近城市医院的一半,还对特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实行半价或免费服务。1998年鄱阳遭受特大水灾,李来顺给受灾群众治病一律减半收费,特困群众费用全免。当年为受灾群众做手术80多例,减免费用10万多元。
从医以来,李来顺赊给患者多少账、借给病人多少钱,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从不记账,更不让人打欠条,有时连患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别以为李来顺有钱,他一生薄利行医,慷慨济贫,以致自己需换肾救命也只能望洋兴叹。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怪,更有人问他到底图个啥。每逢此时,李来顺总是淡淡笑答:“行医即行德,无德不行医。天下的病人都是亲人,哪有不尽力帮助之理!”
“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格外珍惜时间”
李来顺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人,可因家境贫穷,不得不早早中断了学业。
长期沉疴缠身,让他深切领悟到了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他常说:“重病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更加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格外珍惜时间。”
李来顺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底子浅、知识薄;要担当好悬壶济世的重任,唯有刻苦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医技医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从医40年来,李来顺始终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当赤脚医生时,他将平日遇到的疑难病症留心记下来,一边向老医生请教,一边省吃俭用多买书。当时单位里有不少下放来的教师、医生、教授,李来顺一有空就请他们帮自己释疑解惑。至今,他还和许多专家学者保持着来往。
刚参加工作时,李来顺每月只有21元工资。然而,收入再微薄,他也要买书、订报刊。《农村医生手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十几种书刊,是他当时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夏天的晚上,他常常身穿长褂长裤、套上长靴避蚊夜读,或是打着手电筒坐在蚊帐内苦读。兴建水库时,他随队住在一个破陋、漏雨的草棚内。每逢雨天不出工,他总打起雨伞坐在叠起的被子上看书,于是大伙儿送了他一个“书痴”的雅号。
白天看病,晚上看书、做笔记,这种生活习惯李来顺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有时,他外出开会,总忘不了带上几本书。只要有心得体会,都随手记下来,并在晚上抽时间把它整理成篇。如今,勤勉好学已成了李来顺的家风、院风。
梅花香自苦寒来。长期持之以恒地刻苦自学、总结提高,使李来顺的医疗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行医数十年间,他已写下了几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并在《家庭医生》、《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和科普作品,其中论文《鸦鹊湖治疗烫伤92例》、《冰片蛋黄治疗化脓性中耳炎112例》分别获得了“中国医药优秀学术论文奖”和“国际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奖”,还出版了《奇病·奇治·奇效》、《乡村实用独特疗法》、《药物新用与配伍》3部医学专著,先后获得上饶市“道德标兵”、鄱阳县“十佳医生”、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10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