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泡桐见证(3图)

发布时间:2021-05-04 20:38 | 来源:求是网 2021年04月22日 15:54:57 | 查看:1279次

作者: 是说新语

暮春时节的兰考,泡桐花开。

  看到泡桐,就会想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工作。他带领全县群众,同肆虐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作斗争。通过调研,焦裕禄发现泡桐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既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沙种树行动。

  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有一颗泡桐树,这是焦裕禄1963年亲手种下的,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调研时来到兰考焦桐园,瞻仰了焦裕禄亲手栽下的这棵泡桐。随后,在附近的一块地里,亲自植苗、培土、浇水,也栽下一棵泡桐。如今,这棵泡桐树与焦裕禄种下的泡桐树遥遥相望,亭亭如盖,挺拔伟岸,生机勃勃。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泡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如今的兰考,盐碱地早已不见踪迹,唯见遍地泡桐。泡桐林已成为护卫古城的绿色屏障,也见证着兰考县的沧桑巨变。

  东坝头乡张庄村,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1963年3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在这里,他找到了防治风沙的良策,并取得了成功。通过“翻淤压沙”“贴膏药”“扎针”等土办法,人进沙退,硬是把沙丘变成了沃野。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张庄村,走进群众家里看望,并与乡村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面对面座谈交流。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抓住了张庄摆脱贫困的牛鼻子。”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表示,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建好,想办法把党员管起来,把党员的旗帜树起来,让党员干部动起来。

  身为党员的张庄村民游文超,响应村“两委”号召,带头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特色民宿,当年就有不错的收入。在游文超的示范带动下,张庄村23户村民陆续干起了农家乐。不少贫困户也和游家一样,靠民宿脱了贫、致了富。

  那年总书记曾探望过的贫困户闫春光,在县里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下,开办了蛋鸡养殖场。养殖规模从2014年的1000只,发展到现在的1万只,2020年鸡场纯收入30万元。去年疫情期间,闫春光还将5000多斤鸡蛋义卖,为疫情严重的地区献爱心。

  张庄村的村民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总书记的期盼,于2017年顺利脱贫。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张庄把村里的主干道命名为“幸福路”。如今的张庄村,绿树成荫,良田规整。游文超感慨地说:“张庄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初为防风治沙栽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堌阳镇徐场村致富的“致富树”。

  “这是县里万亩桐林,也是致富林。”当地干部介绍,泡桐刨成板,过去做风箱,现在制乐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走进徐场村,院落里不时会传来乐器弹奏声,让人置身于音乐的世界。在这里,几乎每一处院落都是一个乐器加工厂,并已形成产业链。全村105户家庭,有82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年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10万台(把)。徐场村村民不仅是乐器的制造者,有的还慢慢成为琴师,开始为专业人员定制高端乐器。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1.8亿元,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9万元。

  完成嬗变的不仅是张庄村、徐场村。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彻底摘掉了“穷帽子”。在此基础上,兰考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作为摘帽后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延续脱贫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6048元,比摘帽时的5421元增长10627元。这座豫东大地上的县城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昂首阔步,意气风发。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出门就看得见焦裕禄同志当年栽的泡桐树,睹物思人,也别有一番感慨。”在兰考,也常常听到一句话——“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在兰考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泡桐树记录着焦裕禄精神,这种精神熔铸在兰考的发展建设中,深深烙印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采写:高天鼎 王慧 审核:李艳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