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30 07:08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29日 22:34:19 | 查看:1823次
电影《唐山大地震》海报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周宁、罗宇凡、白瀛)“3300万元”“3400万元”“3620万元”……这几日,媒体公布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首日上映票房数字,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质疑,“票房虚高”“票房造假”的声音不绝于耳。电影票房的发布究竟该信谁?《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是否存在虚假?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华谊”卖“瓜” 自卖自夸?
7月22日《唐山大地震》正式上映。次日中午,制片方“华谊兄弟”率先公布其首日票房为3300万元;晚6时,公布“票房突破3400万元”;晚7时,“华谊兄弟”再次修正票房为3620万元,称该数字打破了《阿凡达》创下的3600万元的我国首日单片票房纪录;4天后,有媒体通过院线公布影片票房突破2亿元大关……多变的票房数据让该影片在随后的几天里,陷入了“虚报票房”的迷雾,引发了一场“票房风波”。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解释说,前2个数据都是通过“国家电影票房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对外发布的,是时间差带来了数字差。“‘3300万元’是当日中午12时数据;‘突破3400万元’是当晚6时数据。”
记者查看了这个系统,该系统显示,根据全国近900家影院上报的数据,截至27日下午5时,《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数字是3446万余元,公映4日(22日至26日)的票房数为1.9亿余元,均未达到所谓的“3620万元”和“2亿元”。
从徐帆所扮演的母亲李元妮身上,你能感受到的爱和力量令人惊异。
陈道明和陈瑾扮演的解放军养父母和张静初扮演的养女之间,本应有许多对手戏,但最后都被剪掉了。
对此,张宏森分析说:“电影票房共分为四部分:电脑票房(各影院通过电脑系统上报的数据)、IMAX票房(全国12块巨型超大银幕放映票房)、人工计票数(采用人工售票的票房)和点映票房(因宣传等原因在正式公映前放映的场次票房),而‘国家电影票房信息系统’只能显示‘电脑票房’。如果加上后三个部分,则总票房很可能达到或超过3620万元和2亿元。”
北京最大影城之一的“华星UME国际影城”负责人刘晖说,《唐山大地震》与《阿凡达》相比,同样首周上映4天,观看人数均为21万余人,但由于后者比前者票价高,因此票房分别为135万元和213万元,再加上《阿凡达》观影时间长达5个月,因此《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很难超越《阿凡达》。
“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告诉记者:“为解决后三部分统计的缺失,我们向全国派了700多名监票员,每天从上午10点到晚10点,通过‘逐一清点人数’的方法计数,所以公布的数据绝对准确。”
该影片导演冯小刚也说,“华谊”公布的数据只会低不会高,因为各地影院要给制片方43%的分账费,还要上缴5%的电影专项基金,因此少报就少交,所以票房只可能低报、不可能虚高。
然而,资深影评人范丽珍有不同看法。她认为,无论是制片方还是院线方,肆意夸大票房都与分账、上缴专项基金等无关,最终结算的票房实数会另有参考,与媒体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电影票房既没监管机构,也没约束机制对虚报进行监管。但虚报无论对片商还是院线都能带动票房提升。”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说,各影院票价运作五花八门、非常灵活,有团体票、学生票、VIP票、赠票等,这就造成本来100元的票价以5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贱卖”,但监票依然按原价统计,这显然会造成“票房虚高”。
票房发布机制尚待健全
有专家指出,电影票房不仅是一部影片市场效果的客观反映,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水平与形势判断的重要依据,怎能形同儿戏,任意公布?“华谊兄弟”作为“利益攸关方”发布票房数据显然有失权威。
广发证券投资银行部的一位高级经理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做评估时引入了“票房指标”,它的准确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因此作为“华谊”等上市公司而言,公布票房数据应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严肃态度,避免数出多头造成对投资者的误导。
“广电总局每季度公布票房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也突显票房统计的滞后,这难免造成制片方虚报和抢报、媒体质疑等重重迷雾。”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教授指出,统计软件的陈旧,造成权威票房发布滞后,进而使非权威发布渠道增加,产生误读、导致矛盾。
“票房发布机制不健全的更深层原因是,有些国产影片票房太差,担心公布后不利于国产电影的形象,因此要等一段时间后再有选择地发布。”尹鸿说,这对那些质量高、票房好的电影非常不利,也难怪“华谊”在权威统计数据公布前,擅自公布《唐山大地震》票房,以吸引观众,但又由于不权威,被扣上了“自吹自擂”的帽子。
据记者了解,美、英、法等国家的票房数据都能做到当日公布。但张宏森表示,由于统计手段滞后,日公布在我国尚需时日。“我们正在加强网络统计平台系统建设,努力由票房季报上升为月报,也在考虑由电影局发布一些重点影片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关键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布机制。”
莫为票房所累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制片方和院线方都是上市公司,所以票房不仅影响着观影需求、决定着制片方和院线方的收益,还会影响到股价。所以,票房的发布渠道应更权威、更谨慎、更准确。
社会学家周孝正指出,冯小刚与“华谊”在影片未上映前,就大肆炒作票房,难免让人对其诚意产生怀疑,更不要说这还是一部题材沉重的主旋律电影。“我们的眼光不该总放在票房上,而应更多关注影片的内涵。”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说,作为对中国电影繁荣有所期望的观众,不能为票房所累、所迷,应该理智地扪心自问:是不是把“票房广告”作为选择电影的唯一依据了?在走入影院前多想想这个问题或许会找到自我。
一些证券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对于文化产业公司发展潜力和升值潜力的判断也不该集中在某一部电影的“票房回报”上。从数据角度上看,投资者应该以经会计部门审计及经证监部门核准的公告、年报为标准;从企业角度看,投资者应综合考虑文化产业企业在长期发展战略综合盈利的能力。
“票房代表了中国电影的GDP主义。导演自始至终被压在票房的大磨盘之下,张口5亿元闭口5亿元,媒体更是推波助澜。观众最为关心的应是一部电影给自己带来的艺术享受,即使商业电影,也有审美价值。”文化学者苏文洋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导演到片商、再到媒体、观众,我们好像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在玩票房数字,应该警惕这种“目标置换”的浮躁心态。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