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2 20:09 | 来源:三江都市报 2015年08月11日 04 | 查看:2433次
甘作章
甘作章讲述抗战经历
李道章讲述抗战经历
李道章
他们的经历颇为相似:离开家乡犍为加入抗日远征军,作为一名炮兵奋战在远征战场上,并于抗战胜利后加入解放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功劳。
他们的经历又有些不同:一个在缅甸战场,穿的是美式服装、吃的是肉菜罐头,而另一个在滇西战场,没有鞋子可穿,还得自己动手做。
抗战8年期间,犍为县向正面战场输送了数万兵员,作为三江都市报“寻找乐山抗战老兵”活动以来最近寻访到的在世老兵,甘作章和李道章便是这数万人中的两人。近日,三江都市报记者与志愿者罗长安、游小玲等一行,在犍为县委统战部的陪同下,前去走访了远征军老兵甘作章和李道章。他们在远征的抗日战场上有着怎样的经历?作为炮兵他们又是如何作战的?让我们来听听两位老兵的讲述吧。
加入“天下第一军”跟着孙立人横扫缅甸北部战场
老兵姓名:甘作章
出生年月:1922年4月25日(93岁)
参战部队:远征军新一军50师18团炮兵
抗战期间,我加入了抗日名将孙立人带领的新一军,在缅甸北部战场上,我们这支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部队,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我出生在犍为,小时候家离井研县王村乡(时属犍为县辖区)很近。十几岁的时候,我常常到王村乡玩耍,认识了当地税警队的小伙子们,自然而然也就加入进去。到五通桥磨子场(今五通桥区金粟镇)接受两三年的训练后,我成为了税警队的一员。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作为一支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税警总团也被抽调上了抗战前线,所以在1942年,我跟着本地税警队出发到重庆丰都,加入了抗战的正规部队。我所在的部队是新编第一军50师18团,我们的军长,就是抗日战争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孙立人。
从重庆出发,我们的部队到云南沾益乘坐飞机抵达印度接受训练。我还记得那是一架大飞机,虽然上面装满了人,但是依然冷得很。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没坐过飞机,所以这次坐飞机也让我吐得受不了。
在印度的军事技术学校里,我们接受了美国人的训练,刚开始我是一名步兵,后来改学炮兵。训练结束后,我们便奔赴缅甸战场与日军对抗。
缅甸战场上,你要问到其它事情我可能会不清楚,但要是提到炮,就不得不问我了。作为一名炮兵,我们当时经常使用的炮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装炮,炮弹由炮口装入;一种是下装炮,炮弹由炮底装入。上装炮里面,我们用过的有60炮、81炮——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炮的口径大小不同来命名,60炮的口径60毫米,81炮的口径81毫米。而下装炮里面,我们用的是山炮,这是一种在山区使用的轻型火炮,属于重武器,一个人还背不动,下面得有轮子推着走。
一门炮,我们有观察、瞄准、装炮、拉炮多种分工,作战的时候,我们都要随身背着铲子,到了战场后挖坑把炮弹放进去隐蔽好,以免炮弹被发现炸到。在缅甸战场作战时,我们根据自己的分工紧密合作,班长一下命令,就将炮弹发射出去。
当时在缅甸,我们的物资补给很是充足,使用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是美国提供的,吃的美国罐头也很好,不仅有青菜、花生、枣子、白糖还有香肠等,一天三顿都有肉。与在国内的部队相比,我们的条件算是很好了。
就这样,在孙立人的带领下,我们向缅北大举反攻,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大败日军第十八师团,首创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以少胜多的壮举。我们的部队横扫缅甸北部战场,将日军在缅北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新一军也成长为驰名东西方的“王牌军”。
抗战胜利后回国,我跟随部队来到东北,后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解放华北、华中南等战役,立下了多个战功。我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等。
如今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好多事情也都记不太清了,但是当年跟着孙立人在缅甸打日军,我还一直记得。现在回忆起当年,我在缅甸的战场上从没受过伤,真的算是非常幸运了。
远征滇西战场的“光脚部队”割下废轮胎自己做鞋穿
老兵姓名:李道章
出生年月:1926年4月26日(89岁)
参战部队:远征军71军88师262团炮兵连炮兵
1942年,我被抓壮丁入伍去抗日,我们这支缺少物资、没鞋穿的“光脚部队”,靠着毅力和各种“土办法”奋战在滇西战场上,你别说,一路可取得了不少胜利呢。
我出生在犍为县大兴乡,小时候两个哥哥在外帮工,就我和母亲在家中。1942年,当时大兴乡9保的保长龙观全(音)带着四五个人来征壮丁,由于没法征我的两个哥哥,便将16岁的我抓走。跟其他100多个壮丁一起,我们从犍为出发被送到云南保山交给正规部队,我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71军88师262团炮兵2连1排2班的士兵。
在保山,我们接受了军事训练。当时部队里有句话叫“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因为炮的声音大、很吓人,所以很多新兵最害怕炮。而我一进部队就是炮兵,跟着学习怎样操作和使用炮弹,1943年训练完后,就马上开赴龙陵参加对日作战。
我们当时在战场上使用的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箭炮,我们用的是直径60毫米的60炮,是当时使用广泛的一种火炮,需要两个人来操作;另一种是打坦克的战车防御炮,我们用的是37毫米的战防炮,这种炮需要用小车推着走,底下的轮子不大,不过一旦命中能把坦克的钢板都打穿呢。另外,我们使用的炮弹也有多种,穿甲弹、钢芯弹、燃烧弹等等都用过。
部队从龙陵黄草坝打到芒市三台山,我一直都是炮兵,使用战车防御炮的时候,一门炮需要一个射手、一个装卸手、两个弹药手来操作,而我就是4个人中的“三炮手”,负责装递弹药。
但是并非我们的每一发炮弹都能命中敌军,所以一旦日军的坦克靠近、无法用炮弹攻击时,我们就会想各种“土办法”来阻挡。比如把三五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或者带上爆破筒,塞进敌人的坦克履带里面一拉线,直接炸日军的坦克轮子,这需要我们的动作迅速到位;另一个就是提前挖好大坑,然后把上面盖好遮蔽住,日军坦克不知道,一开到这里就陷进去了。反正战场上要想赢胜仗,我们真是各种办法都想过。
那时条件相当艰苦,当时部队的物资供应不足,我们是没有鞋子可发的,所以大家都开玩笑说自己是“光脚部队”。但是上战场不可能真的光脚吧?于是我们就自己编草鞋穿。偏偏草鞋也不经穿,所以我们就会找来没用的废弃轮胎,把轮胎的胶或者内胎割下来当鞋底,再找一些布和线,这样做出来的鞋子就更结实耐穿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战斗的精神却很足,我们一路追击日军,取得了多次反攻作战的胜利。1945年初,我们终于随部队到了芒友,和其它的部队顺利会师,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期间,我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参加解放战争并立功。解放后,我又随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并立功。离开家乡10多年,我一直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直到1955年,我才复员回到家乡。如今,我的身上还留有当年战场上留下的伤疤。
记者 宋雪 实习生 祝宇驰 文/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