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记涵养质朴家风(3图)

发布时间:2021-03-31 13:39 | 来源: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31日 06版 | 查看:947次



李兴海一家三口。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抗疫期间,李兴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拍成照片发给家人。(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王 坤

核心提示

李兴海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妻子寇颖是该院采购中心采购员。因为各自工作繁忙,夫妻俩虽近在咫尺,却聚少离多。一页页写在笔记本、台历上和记录在手机里的家庭日记,成为彼此沟通的纽带。这些日记见证生活过往,诉说嘱托牵挂,蕴藏爱的力量,传承质朴家风。2020年,李兴海、寇颖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3月24日,记者在寇颖家见到她时,她正在整理写在笔记本、台历上和记录在手机里的家庭日记,准备把这些日记存到电脑里,让家的记忆永久保留。

“你可以随便看,记的全是家里的事。”寇颖对记者说。

聊起家庭日记,寇颖的丈夫李兴海话语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2007年刚结婚那会儿,他是肝病科医生,妻子是一名护士,因为两人经常值夜班,时常碰不上面。最初,谁上夜班,谁就在台历上或者笔记本上留下几句话,交代一下家里没办完的事,有时还写几句彼此惦念的话。事后,他们把这些留言整理出来,变成一页页、一篇篇家庭日记。

记者从家庭日记里看到了这个家庭夫妻相互支持、涵养质朴家风的过往。

妻子在家“一肩挑”

“兴海,今天你进隔离病房也没说什么时候能结束,但愿大家都能平安归来。”——摘自家庭日记

“我进病房了。”寇颖最怕听到李兴海通过手机微信给她发这句话。李兴海进病房,就意味着医院收治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医护人员又要打一场硬仗。

李兴海如今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寇颖是医院采购中心的采购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传染病院之一,全院所有科室都成为抗疫前线。去年,李兴海带领团队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55例,参与13个重症病例救治,创造零死亡、零感染、零事故、零差评的战绩。今年,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8例。

无论是疑似病例还是确诊病例,李兴海都是首诊医师,他要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同医疗组做出明确诊断,遇到情况特殊或复杂病例,他还到病床旁零距离查看患者,给患者做心理疏导……在封闭救治的日子里,李兴海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

记者在家庭日记里看到李兴海写下的这段话:“这次在病房封闭工作45天,去年55天,加起来100天。这3个多月,家里全靠媳妇,其实也不只是这段时间,一直以来都是媳妇在家‘一肩挑’。”

寇颖早已习惯“一肩挑”的生活。

4年前,医院紧急应对禽流感疫情,李兴海是应急救治小分队的主力,当时,他的父亲病重住院治疗,但直到父亲去世,李兴海也没能抽出时间陪在老人身边,都是寇颖床前伺候。去年,李兴海的母亲做手术,之后又因股骨头坏死做了更换手术,依旧是寇颖照顾。寇颖的母亲查出肺癌后,寇颖又把年逾古稀的双亲接到家中看护照料。

“那段时间,一天天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给老人和孩子做好早餐,来不及收拾家里卫生,接着就送孩子上学,然后直接上班。晚上下班到家又是一通忙碌,等把老人、孩子和家务都料理好了,还惦记着李兴海,担心李兴海或许正在病房,怕打扰了病人,只能用手机给他发信息。”寇颖说。

寇颖对李兴海忙于工作,从未埋怨过一句。她把照顾老人、教育孩子,柴米油盐、洗洗涮涮这些总也干不完的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以便让李兴海全身心投入工作。

寇颖的工作其实也不轻松。有时,她要加班加点筹备防疫物资。今年她接到紧急采购任务,那天刚好是除夕,商家有的已歇业,有的早早闭店,她开着私家车跑遍了大半个沈阳,因来不及向医院申请采购资金,她自己先垫付了2万多元。

李兴海总能看到,他不在家的日子里,家庭日记会详细记录3位老人每天的生活状态、儿子的情况,还有媳妇对他的嘱托和第二天要办的事。

出了病房的丈夫抢着进厨房

“我晚上住在爸妈家,你明天又在病房吧?你吃的药我给你准备了一个月的药量,记得按时服药。”——摘自家庭日记

李兴海每次抗疫,都是寇颖帮他整理行装。寇颖刻意在每个药盒上用红笔圈出用药时间,并在旁边画上长长的惊叹号。李兴海知道,当过护士的妻子心细如发,也正因为寇颖事事留心,他才能静心省心。

忙于救治患者的李兴海自己也是一名患者。他患有较重的糖尿病,已有十多年。这个病每天需要他严格按剂量服用药物,还要皮下注射胰岛素。

李兴海进驻隔离病房十几天,没给寇颖打过一个电话。半个月后,正在医院忙着接收防疫保障物资的寇颖接到李兴海的电话。寇颖问的第一句话是“你吃药没?”李兴海回答她说:“第一梯队成员今天换岗,我要是能一直留在隔离病房里边,就能帮助两批成员更好衔接,所以我和你说一声,我先不出隔离病房。”

李兴海难得和寇颖在电话里聊天,他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从吃药到饮食起居,叮嘱寇颖该做些什么,最后对寇颖说:“你也忙也累,家务事,能简单就简单些。不爱做饭,就叫外卖。”

放下电话,寇颖眼里满是泪水。她时常发微信嘱咐李兴海:“家里事不用你管,你管好自己就好。”

对于寇颖的关心,李兴海记在心里,但忙碌时经常忘记顾自己。有好几个夜晚,他一身疲惫回到隔离住所,浑身冒虚汗时才想起该吃药了。看着寇颖发给他的用药提醒信息,他沉浸在被爱包围的幸福里。

去年8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正式公布,全国有80位医师入选,李兴海名列其中。作为中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李兴海说,“这份荣誉是对我20多年职业生涯的最高褒奖,也是我对妻子这些年给予我全力支持的回报。”

在寇颖心中,李兴海是挺如意的“暖男”,对家人的关心细致入微。李兴海出了病房回到家,总是抢着进厨房,餐后还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李兴海话不多,每当寇颖要去干家务活儿,他总是那句话:“你看电视去吧。”李兴海说:“有个心地善良的好妻子,是作为丈夫的最大幸福。我工作忙,身体又有病,要不是妻子照顾得好,我真担心撑不住呢。”

夫妻俩给病人送“红包”

“今天,我收治了一名患者,他问我,他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他是四川人,在沈阳打工,老母亲因病卧床,妻子务农,孩子念书,一家人等着他赚钱,求我让他尽快好起来,他不能倒下。这名患者得了流行性脑炎,我打算帮他一把,没多有少,媳妇当场批准。”——摘自家庭日记

李兴海回忆,这件事发生在他和寇颖刚结婚不久,那天他回到家中,和寇颖讲起了这个患者的情况。

第二天上班前,寇颖把一个信封塞给李兴海,里面有2000元钱。李兴海利用查房机会,对患者说:“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我和妻子都在农村生活过,你的状况我感同身受,请你相信我,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病一定能治好。”

不收患者的“红包”,还给生活条件困难的患者塞“红包”,以医生的身份、以家庭的名义帮助患者,帮助他人,对于李兴海家庭来说,不止做过这一次,每一次寇颖都欣然同意,她把这些事写在家庭日记里,还不忘鼓励李兴海。那时候,他俩的工资并不高,还要赡养双方老人。

记者在家庭日记里看到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兴海今天回家说,那个四川病人出院了。临走时,老大哥握着兴海的手哭了,说兴海给他治病,还给他治病的钱,他遇到了天下最好的医生。我觉得,这就是医者仁心,当医生,心眼儿要好使,兴海做好事,能给儿子树立榜样,我肯定支持。”

李兴海的同事习惯叫他“海哥”,在同事心中,海哥愿意帮助别人,说话办事敞亮。患者初识李兴海,尊称他“李大夫”,等出了医院,也叫他海哥。在海哥的微信里,有近百个好友曾是他的病人。

有个叫王玉田的患者,李兴海是他的主治医生。王玉田生病后,他的父亲又得了重病,王玉田无心继续治疗,几次张罗提前出院。李兴海耐心地和王玉田“话疗”,劝他先把病治好再出院,还替他垫付了几千元钱的医疗费。

种了几十亩大田的王玉田,每到苞米挂浆的时候,就会背一袋子青苞米来看李兴海。李兴海只要不在医院值班,一定会请王玉田吃饭。王玉田说,得病很不幸,认识“海哥”很有幸。

2018年,李兴海到康平县张强镇官宝窝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一年半,他经常到村民家中为他们义诊。有诊所找到李兴海说,只要能把病人劝到诊所,就会给他好处。李兴海说:“给人看病,靠的是医德和医术,用不着我帮你办这样的事。”

寇颖一直支持李兴海帮助别人。她觉得,患者在医生面前是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的形式有多种,不一定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救死扶伤是一种帮助,精神宽慰也是一种帮助,归根结底是要把患者当亲人,与他们交朋友。

补记

默契

在李兴海家,家庭日记摆放在书房,谁都可以记,谁都可以看。家庭日记不仅让家庭成员之间多了一份默契、坦诚,更促动每个家庭成员明德省身、积极向上,从而使家庭氛围更温馨、更美好。

“爸爸妈妈,老师今天又表扬我了,说我作文字迹工整,上课发言积极。”李兴海12岁的儿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另一篇日记中,寇颖这样表扬孩子:“儿子,昨晚你又提前完成了作业,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加油!你姥姥身体不好,你还能给姥姥端药倒水了,好孩子!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李兴海心目中,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救死扶伤,离不开妻子对整个家庭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对他强大的精神支持。而寇颖觉得,丈夫积极、向上、勤奋、乐观的工作态度,让她崇拜与欣赏,自己付出的辛苦和丈夫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兴海是我心目中的男子汉,面对传染性疾病,他从不惧怕。”寇颖说,当年,李兴海追求她,她不曾犹豫。那时,寇颖是医院里的一名护士,年轻漂亮,好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就看中了李兴海。

“这个家,全仗着她了。”李兴海望着寇颖,满脸幸福地说起往事,“结婚的时候,工作离不开,婚假没休,寇颖啥也没说;寇颖临产,我正在值夜班,寇颖告诉我别向单位请假,也别对其他人说,别给别人添麻烦。这么多年,家里的事我都不知道该咋办,就连陪你逛逛商场、看电影的时候也不多。等我退休了,好好陪你。”

寇颖笑着说,“结婚十多年,一起逛商场也就那么几次,有一次你被医院来的电话叫走了,还有一次你说歇一会儿,结果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李兴海说,“两口子日子过得好,需要默契与理解,寇颖就是与我默契又能理解我的人。对于医生来说,每一个病人,都是担当责任的起点,医生是没有终点的行者。在我前行的路上,多亏有媳妇帮着挑担。”

寇颖在家庭日记中写道:“每个家庭,过的基本都是柴米油盐的日子,不一样的是家风。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在家风形成过程中,妻子、妈妈这个角色的作用更明显,我甘愿做一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好妻子、好妈妈。”

2020年,李兴海、寇颖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