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8 22: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18日 04 版 | 查看:2788次
制图:程璨
2014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冯小敏/视觉中国
河南开封,泡桐花盛开的季节,美不胜收的“焦桐”与泡桐林。视觉中国供图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深夜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河南省兰考县,一棵被称为“焦桐”的泡桐树下,庄严而嘹亮的入党誓词声时常响起。
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一棵幼桐,如今这棵58年树龄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这棵如同化身为焦裕禄的“焦桐”,以参天伟岸之躯,深情守望着黄河岸边兰考的一方水土。这沙沙作响的泡桐树,也见证了、述说着,焦裕禄——你是人民的好县委书记。
“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挺立着一排排泡桐树的兰考县,在半个世纪之前是怎样的情景。
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故道的兰考县,是历史上有名的灾区。《兰考县志》曾这样记载:“一岁三灾”“三年大旱四年大涝”……长期以来,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就像“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兰考人民头上。
据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科科长刘敏介绍,1962年,经历了严重困难尚未恢复的兰考,又遇到罕见的旱灾和涝灾。这年春天,连续3个月没有下雨,风沙肆虐,遮天蔽日,20万亩小麦枯死。秋季的连绵阴雨又淹死30万亩秋苗。全县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兰考人民雪上加霜,土地荒芜,人口外流,全县几乎所有农业人口只能依靠国家救济粮维持生计。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困难面前,有的党员干部畏缩动摇了,焦裕禄却成了一位“逆行者”。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从尉氏县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他迎着兰考的“三座大山”而上,立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焦裕禄12月6日到兰考县委机关大院报到,当晚就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始熟悉兰考情况。焦裕禄设想,要在沙丘上栽树,涝洼窝里栽苇、种蒲、养鱼,治碱地变“白”为“青”。他清醒地意识到,要让兰考改变面貌,治理好涝、碱、沙“三害”,“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59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带着县委班子人员直接去了兰考火车站。那里聚集着许多衣衫褴褛,等着去外地讨荒的灾民。“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能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安居乐业,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在焦裕禄的“敲打”之下,县委一班人才明白这次风雪之行的目的。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说:“难道我们在灾害面前当逃兵,当怕死鬼,我们就不能领导群众战胜灾荒吗?”开现场会、学习会,他带领同志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
在焦裕禄的激励下,县委班子充满干劲和决心,思想面貌大改观。“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在给中共开封地委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将“劝阻办”改为“治理三害办公室”
救灾不如治灾。焦裕禄深刻认识到当时兰考存在的主要问题。据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孔留根介绍,过去为了留住外出逃荒要饭的群众,县、公社、大队层层设立“劝阻办公室”,阻止群众外出。但焦裕禄认为,劝阻是“扬汤止沸”,除“三害”是“釜底抽薪”,只靠劝阻解决不了灾民外流问题,“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上任不到一个月,焦裕禄将“劝阻办”改为“治理三害办公室”。
“一个党员干部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固然可贵,但若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只能是蛮干,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孔留根说,“焦裕禄同志工作思路清晰,更换办公室的名称,抓住问题的症结,为全县干部找准了位置。”
在兰考工作的470余个日日夜夜里,全县149个大队,焦裕禄跋涉5000余里,调研走访120多个,把兰考县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情况摸了个透,并制定下“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蓝图。为实现这个蓝图,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植泡桐、治盐碱、堵沙口、排内涝,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开封市委有关负责人说,工作上以身作则,生活上艰苦朴素,作风上严于律己,这是焦裕禄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据《中国共产党开封历史》第二卷记载,焦裕禄患有严重的肝病,但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没时间休息,顾不上医治,日积月累,病情日益恶化。当地有名医为他开药,但他得知药价昂贵,再也不肯吃了:“兰考是个灾区,群众的生活很困难,吃这么贵的药,我咽不下去!”
革命战士要像松柏一样,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在兰考县工作的一年多里,有人注意到焦书记越来越“不注重形象”了。焦裕禄棉衣上的第二、第三个扣子总是不扣,时常能看到他将左手伸入怀中,按住肝部。开会、作报告时要么是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要么就是用一个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钢笔、茶缸盖儿、鸡毛掸子都是他用来顶住肝部的工具。时间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右侧,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严重。长期忘我的工作,病痛逐渐压垮了他的身体。
弥留之际,焦裕禄还在遗憾没有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他对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两位同志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患肝癌与世长辞,年仅42岁。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个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焦裕禄当年为防治“三害”带头栽种的泡桐树,改变了兰考,也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泡桐树在上世纪筑起防风固沙的屏障,新世纪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兰考人利用泡桐木材生产的古琴、古筝等20多种民族传统乐器远销海内外,沙沙作响的兰考泡桐树变身民族乐器在世界各地奏响动听的音乐。
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成为全国首批、河南省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兰考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如今的兰考,高楼林立,风沙不再,泡桐葱郁,宜居宜业更宜人。兰考县仪封镇党委书记郭芳说:“以前,风沙、内涝、盐碱是我们的标识符;现在,拼搏、开放、生态、幸福成了兰考的新标签。”
刘敏认为,在全国树立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中,焦裕禄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之一,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以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塑造了一个光辉形象,树立起一座时代丰碑,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敏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