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天堑飞虹”见证自主创新伟力(4图)

发布时间:2021-03-18 22: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06版 | 查看:989次

大桥钢梁合龙。资料图片


技术人员和工人交流学习。资料图片


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庆祝大桥通车典礼。资料图片


南京长江大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1968年12月29日,扬子江畔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这是中国人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设大型桥梁。

  一座桥,实现了联通南北的梦想,打通了京沪铁路的咽喉。如今中国创造的奇迹不断在更新,一条条公路和铁路,勾勒着中国经济血脉的新版图,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单程时间已经压缩至4.5小时;一个个传奇工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磅礴伟力。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夜幕降临,技术人员钱斌良驾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此时,公路面上的玉兰花灯齐放,2000盏泛光灯色彩交织,使桥头堡、雕塑、桥身变得通体晶莹,似银河落入长江。钱斌良告诉记者,这一雄伟的景观被列为金陵四十景之一——“天堑飞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自1960年开始,历时近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发扬自主自强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优的进取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拼搏拼命的献身精神、合心合力的团结精神,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五十多年来,桥梁建设者们坚守“大桥精神”,不断刷新着世界桥梁史的纪录,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半个多世纪,工程建设者们秉承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成就。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改写了大江南北乃至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映照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冲天豪情,不仅带动着经济的腾飞,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自力更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南京市浦口区迎江路40号,有一座古朴的二层小楼,这是南京长桥大桥桥史馆。走进这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重现眼前。

  自古以来,长江险,天可恃。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得出“南京长江段水深流急,在南京建造大桥不可能”的结论。南京作为东南重镇,扼华东水陆交通要冲,在南京江面架设桥梁,是人民群众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顺应人民的期盼,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大桥开工是在1960年,正赶上国内三年经济困难期,材料、资金、技术、人工都紧张,可大家都憋着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劲儿。”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员王方大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了技术人员,而我们连钢材都没有。没有我们就自己造,鞍山钢铁公司经过反复试制,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无数难题横亘在前。其施工技术难度之大、自然条件之复杂,在当时均堪称“世界之最”。今年81岁的孙阿根,时任南京长江大桥装吊工,他清楚地记得1964年9月,秋汛突发,洪峰一个接着一个,冲击着4号和5号深水桥墩沉井边锚绳,大桥危在旦夕,情况异常严峻。

  面对危机情况,大桥工程局立即向全国各地紧急求援。上海用特快专车送来了加粗缆绳;武汉立即开了两艘拖轮支援……孙阿根回忆,“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历经30多天日夜加班,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最终稳住了这两个巨型漂浮物”。

  如今,行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这座高达70米,安放着三面旗雕塑的桥头堡引人注目,人们很难想象,建桥后期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创造性地用火车蒸汽蒸堡体,实现了混凝土一天就拆模的奇迹,仅用了28天就巍然矗立在了桥头。

  渡江战役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服长江天堑从浦口登陆南京,浩荡入城。近20年后,就在当年大渡江的地方,中国人民白手起家,靠着肩扛手推、自力更生,又一次征服长江天堑。

  半个世纪的超负荷运行结果证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水下基础设计、钢梁设计、建筑材料设计与制造以及物理学、建筑艺术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开创性意义,而工程总造价仅有2.87亿元。

  回溯历史,南京长江大桥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价值被载入史册。喝彩与荣耀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大桥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南京长江大桥既是建设者们一块块钢、一颗颗钉架起来的钢铁巨龙,也是用血肉之躯挺起的中国脊梁。

2、大胆创新 成就“中国名片”

  没有外援帮助,没有案例参考,南京长江大桥硬是稳“站”在湍急的水流之中,靠的就是桥墩技术的创新。

  南京长江大桥一共9个桥墩,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方案。每一个建成的桥墩都为下一个桥墩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7号墩位于江心水流最深处,原计划采用钢沉井加管柱技术。但在钢铁奇缺的年代,钢沉井要耗费巨量钢材。原南京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处处长、水下基础总设计师曹祯苦苦思索,创造性地提出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纯钢的施工方案。

  正是秉持着这种创新精神,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美国专家对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这座被称为“争气桥”的宏大工程,创造了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氦氧深潜水、72米深水基础工程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以南京长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造开始,新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大桥精神”孕育的创新奇迹,如今正由新一代的“桥梁人”在国内外续写。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我国首座跨长江高铁桥梁,创下四项世界第一;被誉为交通工程“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英国《卫报》称其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清水河大桥,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而建设的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据《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建成公路桥梁87.83万座,其中特大桥梁5716座。不仅如此,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桥梁中,超过半数为“中国制造”。大江南北架起的一座又一座新桥梁,彰显着中国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3、继往开来  从“争气桥”到遍布江河的交通网

  桥,寓意着纽带,更意味着机遇。诞生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南京长江大桥,折射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在江苏,400公里长江蜿蜒奔流。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江心洲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一座座大桥的建成让江苏各地从“拥江发展”走向“跨江融合”。从江苏首个跨区域联动的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到苏州与宿迁挂钩合作建设苏宿工业园区,大桥开通后促成的“飞地经济”不仅使两岸产业协作更加紧密,同城化步伐也得以加快。

  一座座桥梁,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架,方便了出行,带动了要素快捷流动,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策应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

  如今,放眼全国,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桥梁,不仅让“天堑变通途”,更让“中国桥”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品牌,成为惊艳世界、健硕壮观的地标。

  2018年10月23日,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港珠澳大桥举行通车仪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大桥在这几十年中,一直是展示中国道路和中国人精神的一个窗口,它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记忆、情感和文化的奇观。”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鲁安东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物质的桥,更是一座精神的桥,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横跨大江南北的大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关于大桥的光荣与梦想,仍在延续……

  (本报记者 苏雁 刘已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