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7 17:4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1月27日 | 查看:1453次
人物故事: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位于青海省的最南端,是1984年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首批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达到36%,实现脱贫是几辈人的梦想。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囊谦县于2019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323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全部脱贫,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得到脱贫摘帽的消息时,作为扶贫局长的郭晓荣内心特别激动,第一感受就是想用尽力气大声的呐喊和欢呼,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觉。当内心逐渐归于平静后,他也不由回想起了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郭晓荣来自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已经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囊谦县工作了29年,其中的13年他是在扶贫岗位上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攻坚战,见证了囊谦从深度贫困地区走向脱贫摘帽的每一步。
想起刚到囊谦时,由于不懂藏语,郭晓荣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他跟藏族群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在自然交流中主动学习。每学到一个词语时,他立马记录在日记本上,反复的大声的读,而且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从简单的一两个词,到一两句话,再到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花了很大功夫,同时也收获了与藏族群众的友谊,成为了大家眼中“我们的晓荣”。
2007年初,郭晓荣从基层调动到扶贫局,从事扶贫工作后,他就暗暗对自己说,组织上这么信任,群众这么期待,一定要把扶贫工作干的很出色。由于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精准扶贫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用政策办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经手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考验,因此他一有时间就搜集和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将与扶贫相关的知识弄懂、吃透,再将其变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直接翻译只需要四个字,可老百姓仍旧很难理解。他的办法是“绕圈”,用老百姓身边的事物,多打比方,比如“打你左眼不伤你右眼”“肚子疼决不给你吃头疼药”“像打枪一样,要瞄准病灶,对症下药”……多说几个比喻,就能准确传达‘精准’的政策含义,也让百姓准确的明白。跟群众打交道多了,自己的藏语水平也越来越好,现在,无论是开展基层工作,还是召开群众大会,他的藏语都得心应手,如果自己不说,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一名地地道道的民族干部了。
2017年5月,郭晓荣任职囊谦县扶贫局局长,同时担任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州、县、乡的农业、牧业、住建、水利、卫健等十多个业务部门,需要他统筹协调;项目、资金分配引发的矛盾,也都要一一化解。在一件件事情的协调过程中,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郭晓荣记得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从中午12点开到了晚上11点。那天的会议上,考虑到白扎乡也巴村自然条件恶劣,房屋依山而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县里决定将全村200多户村民中的158户,易地扶贫搬迁到多昌村邦达滩安置点。项目即将落地时,村民们得知根据国家占补平衡政策,搬迁户在村里的老房子必须拆除,顿时产生了抵触情绪。且不说对住了多年的老房子多么不舍,根据藏族的习俗,有的人家,先辈们的尸骨就埋在房屋周围。村民代表提出,“老房子一个砖瓦都不能动”,否则,就不搬迁了。那时,省里已经批复了这个项目,搬迁是势在必行,可以说是骑虎难下。在漫长的11个小时里,与会代表坐在桌前纹丝未动,连晚饭都是打包送进会议室的,结束时,他站起身来,感觉全身都要飘起来了。第二天,县上组织县、乡、村的工作人员与挂牌督办单位县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一行14人,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经过整整一周时间,终于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如今,也巴村的搬迁户们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安置点道路、排水、供电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从幼儿园到高中都能就近入学。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也理解了当初国家的初心和善意。
脱贫攻坚工作难,深度贫困县的脱贫事业更难,总是矛盾与困难交织,面对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需要每一名扶贫干部用十倍的热情、百倍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把政策落到实处。从事扶贫以来,他白天的工作时间,大都用来协调各类事情,只有午休时和晚上下班后,才能静下心来,查阅文件资料,筹划下一步工作安排。由此,“白加黑”“5加2”成了家常便饭。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加班到晚上三四点都很常见,有时要到四五点才能休息。早晨7点左右,又要起床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郭晓荣学习借鉴贵州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略模式,亲自策划,将全县10个乡镇划分为南方、北方、毛庄、娘拉“四大战区”,形成了“四大战区、十个作战单元、六十九个作战小组”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强化了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渠道窄的问题,他努力争取生态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县共有生态管护员3240名,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生态保护的红利。为促进老百姓多渠道增收,他努力推动产业扶贫。落实扶贫到户产业资金1.89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集中力量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建设县扶贫产业园,培育和孵化脱贫产业,目前已有12家企业入驻;扶持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毛庄乡雅杰、半边天等专业合作社,项目户群众每年增收300元至3000元不等;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白扎乡巴麦村、吉尼赛乡麦曲村等旅游扶贫项目已开始发挥效益。
扶贫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作息不规律,导致郭晓荣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2017年4月初,全县脱贫攻坚年度推进会刚结束,他刚走出会议室,顿时觉得天昏地暗,心脏仿佛就要跳出胸腔。幸亏身边有人及时扶住,帮助服用速效救心丸后把他火速送到医院,与死神擦肩而过。自那一次后,他的心脏出现了问题,丹参滴丸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床头常备成为了一种习惯。
由于繁忙的工作任务,郭晓荣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这么多年来,妻子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让他心中对其中很亏欠。2018年11月的一天凌晨,他结束工作刚躺下不久,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得到了父亲突发脑出血病危的消息,一时间,他想起了与父亲的很多往事,也想到了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与父亲的见面时间越来越少。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么多年来,无论工作压力多大,任务多重,他都没有退缩过,但是当见到住进ICU、身体插满管子的父亲的那一刻,他再也忍不住了,在父亲的病床旁哭了起来。
他的父亲是一名援青兽医,从黄南州泽库县到囊谦县,父亲的职业轨迹成就了他与囊谦县的不解之缘。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从不因为个人的问题而影响工作。父亲时常叮嘱他,“要把国家的工作做好,家里的事不用操心”。虽然父亲去世前,他没能时常在他面前尽孝,但他相信,父亲是理解他的,不会责怪他。作为一名“援青二代”,他克服高寒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以实际行动为囊谦县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把家国情怀留在了这片雪域高原上,向囊谦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虽然囊谦脱贫摘帽了,但目前脱贫攻坚的成果还需要巩固,郭晓荣还要和扶贫战线的同志们把老百姓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期间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但他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囊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来源:青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