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个美妙的世界——记中央第五批援藏医生刘树燕

发布时间:2010-06-16 00:01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15日 15:25:30 | 查看:959次

  新华网拉萨6月15日电(记者 刘敏)在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有一位妈妈般和蔼可亲的医生刘树燕。3年援藏生涯,她用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殷殷深情为听力残障人士搭建起康复的桥梁。

  记者第一次见到刘树燕是在康复中心的教室里,此时的她正在给8个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上课。只见她一字一句、口型夸张地缓声重复着一首儿歌,孩子们则聚精会神、兴味十足地一遍遍附和着。

  3年前,51岁的刘树燕暂别北京的亲人和中国残联的工作来到拉萨,从此便与西藏听障人士,特别是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像她这样的技术干部援藏期限只有一年半,但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她一留就是3年。

  刘树燕刚到中心的时候这里的条件还很简陋。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听障儿童康复治疗工作几近停滞。这一切让刘树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一咬牙:“不行,既然来了就要做出点什么!”

  在她的推动下,半年后康复中心建造起了西藏第一个国家标准测听室,并且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听力检测设备。目前已具备做纯音测听、听力筛查、耳声发射和声阻扰等检查的能力,填补了西藏历史上此领域的空白。

  渐渐地,康复中心接收的病患逐渐多了起来,许多病人慕名从远处的那曲和阿里地区过来瞧病。与此同时,刘树燕还帮带了两个藏族技术员,手把手地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教授给她们。

  刘树燕在拉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为听障儿童进行恢复性治疗。现在中心的8个孩子几乎都是她在下乡期间从各地选来的有康复基础的孩子。而在这3年里,刘树燕培养过的孩子已有十几个。

  尽管每次下乡都会经历长途颠簸、高原反应等困难,但是给乡亲们做听力筛查,给基层医务人员讲课却是刘树燕非常乐意的事情。她甚至能够清晰地记住每一位经检查过的孩子的病历。

  11月的西藏许多地方已是冰天雪地,但刘树燕依然会带着医疗器械跋山涉水下乡进村,有时为了克服头疼和失眠,她只得悄悄吞服几粒药片对付。“年龄和性别都不是应付工作的借口,援藏不但要援技术,还要援精神。”

  在援藏期间,刘树燕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却很少顾得上北京的家庭。2008年3月,刘树燕被通知父亲病危,尽管最终还是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但是因为未能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好好照顾他,刘树燕心里留下了永久的愧疚和遗憾。

  几年里,刘树燕除了正常休假外没有因自己私事耽误过一天工作,也从不轻易向人诉说远离亲人的苦衷,却始终像阳光一样温暖着需要她的人。“她是真真心心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对待中心的孩子们啊。”中心的巴桑卓嘎老师对记者说。

  每次从北京休年假回来,刘树燕总要记得给孩子们带些小礼物,一次不落。“这些衣服和玩具虽小,但是对于这些脆弱敏感的孩子来说却有不同的意义”。

  在活动室里有两辆崭新的儿童脚踏车,这是刘树燕两天前刚给孩子们购买的。只因几天前她带着3岁的聋儿克珠去公园玩耍时克珠看到别的小朋友骑车时那羡慕的眼神。“孩子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东西让我心酸也心疼。”刘树燕说。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刘树燕自己是一个母亲,在这里她又将满溢的母爱奉献给了这些西藏的残障孩子。孩子们生病时她的焦急、地震时她的彻夜不眠……让每一位听过她事迹的人动容。

  在别人眼里,刘树燕是坚强的,然而她也有“脆弱”的一面,她的眼泪常常因为孩子们的进步和康复后的离开而流淌,也会在夜里辗转反侧为孩子们将来的人生命运而担忧。

  中心曾送来过一位藏族男孩子,然而经过检查却发现,这个几乎从不言语的孩子并非患有听障,而是因为长期独自放牧丧失了某些交流的愿望。经过几个月的耐心沟通,孩子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当家长含着泪水为刘树燕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时,她的眼泪忍不住如泉水一般涌了出来。同为中央援藏干部的自治区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彭宏这样评价刘树燕:“刘医生无私敬业的工作态度让人钦佩,同时她身上那种老大姐般亲切和蔼的光辉让每一位病人和同事感觉到温暖。”

  采访时,刘树燕的语气一直温和平淡得像一杯清茶。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做的都是该做的事情,只因为我是一个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母亲,看到治疗和帮助过的人们顺利康复,就是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