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7 08:02 | 来源:新华网 贵州频道 2010-04-12 09:35:22 | 查看:10808次
阮伯华送水到边远乡村,受到村民热情欢迎。(刘义 摄)
阮伯华 运水济边远 不顾路途险
阮伯华是兴义军分区后勤部助理员,从2002年到2009年一直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去年被评为“全军油料管理先进个人”后战友们都昵称他为“吝啬鬼”。为全力抗旱,兴义军分区成立了“抗旱送水小分队”,得知阮伯华要为群众送水后,战友们纷纷笑着对他说:“看你平时管车管油料那么严,关键时候还是知道松一下的嘛。”
兴义市是喀斯特石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为了一个不拉地给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留守人员送水,阮伯华还绘制了一张抗旱送水点分布图,敬南、乌沙、猪场坪、七舍等重旱乡镇被他一一标到了图上。
边远的农村被重重石山包围,通向农村的公路砂石林立,险情百态。3月2日,阮伯华带领送水小分队驾驶10吨重的水罐车向敬南镇新场村新家地组开进,进入村口时,由于支撑不住沉重的水车,一米多高的路基顿时裂开了一个口子,车轮陷入了裂缝中,进退两难。看到这一情况,阮伯华跳下车,冒着危险一个跃身冲到了车轮的下方,抱起盆口大的石头填入裂缝中,抵住了车轮。“把水放掉了吧!”有人担心道路被压垮。阮伯华半弯着腰,围着车子仔细地排查路面隐患,“现在已经没有危险了,拉一次水不容易,就让村民把水桶抬到这个地方接水吧。”这样,60多个村民在村口排起长队接水。
3月17日,小分队往距离市区70多公里的七舍镇侠家米村呆歪组送水,怪石嶙峋的路面让车子还没开进村子就爆胎了。当天,小分队的官兵们忙活到下午四点才吃午饭。吃饭时,有个战士赌气地说下一次再也不往路不好的地方送水。听到这话后,阮伯华说,“谁没有困难的时候?路越难走群众就越需要帮助!”(谢顺兵 刘义)
王智锋 组织突击队 背水润春苗
在这场灾难面前,清镇市卫城镇党委书记王智锋充分发挥一名党委书记的统筹安排作用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统筹安排抗大旱、保民生、保春耕、保稳定工作,并且带头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困难的第一线,在第一次送水,第一次背水、第一块育秧点上都看到了他的身影。
3月12日,卫城镇开始组织车辆送水,第一车水就是由王智锋送到吃水最困难的青杠村,他在送水的同时到田间地头水源点调查了解,并背水到两户“五保户”家,在了解到困难确实很大后立即安排村里落实专人进行包保负责,并要求全镇所有饮水困难村组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全部进行专人包保负责。
3月20日,王智锋了解到栗木村半坡组不通路,运不上水后,立即组织抗旱突击队购买能装25公斤水的塑料桶,带头一人一桶背水走1.8公里山路送水。当到达半坡时,村民们看到后激动得泪流满面。
在村里,王智锋进行了详细座谈后,为彻底解决该村饮水困难,要求水利技术人员不计代价,采用二级提水方式解决用水问题。
3月29日,为解决抗旱保春耕,王智锋未雨绸缪,组织水利、农业人员沿着卫城的一条暗流河和一条干河跑了一圈,在现场寻找育秧点,调查可进行打田插秧的地点,并要求村与村之间结对子,富水村帮扶贫水村育秧,在清明后组织抗旱机具抽水打田,实现满栽满种,并且因地制宜,没有条件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抗旱作物保春耕生产。(杨志军 王太师)
4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老干处将离退休老同志为抗旱救灾所捐善款送到贞丰顶潭小学。(宋科柄 摄)
马强 扑火救村民 冲在最前面
2月27日21时许,兴义市郑屯镇绒泥村黑山组后湾发生森林火灾,后湾有200余亩国有林场,三面环山,且山脚居住14户50余人。一旦火势蔓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郑屯镇纪委书记马强看到火情后,立即组织镇里干部职工20多人赶赴现场,与村组干部一道紧急疏散老人、妇女和儿童,并将房屋内贵重物品搬出,同时组织当地青壮年村民在屋后用镰刀砍出一条约两米宽的隔离带,并在房前屋后洒水湿地。
安排好群众撤离,做好防止火势蔓延的工作后,马强亲自扛起拖把,带领3O多名扑火人员直扑半山腰着火点。虽然山高路陡,地形复杂,火仗风势,延绵约1公里,人稍靠近,脸上身上就被烤得发痛,但马强没有丝毫畏惧,始终冲在最前面,边扑火边指挥:“镇里的干部职工在前面打明火,群众在后面清理暗火。”
由于组织有序,指挥得当,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力扑火,终于在次日凌晨1时许基本将山火全部扑灭。整个扑火过程中无一人受伤,无一户房屋着火。年轻的镇纪委书记马强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他是好样的!” (季伟)
陈开玉 挺身斗烈焰 勇为排头兵
回想起果落冲头大坡上的一场大火,村民们仍然心惊肉跳。他们说:“要是没有陈开玉冲锋在前的扑救,后果将很难想象。”
那是2月28日下午3时30分许,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六枝特区箐口乡箐口村果落冲头大坡上,一场大火正在村背面的山头熊熊燃起,火势借着大风越烧越大。“着火了,快救火啊!”一声声呼天喊地的求救声顿时响彻整个小村庄。在自家院子里干活的共产党员陈开玉闻讯,急忙跑出院门,看见山火汹汹,他一面提着救火工具奔向火场,一面大声招呼村民救火。此时火势越烧越猛,眼看大火就顺着山势扑向背后更加茂盛的树林,危急关头,陈开玉一马当先奔到火场边沿,用防火拖把和生树枝不停地抽打火苗。
此时,正与火魔搏斗的陈开玉,突然看到一处低洼的地方正有一股火苗在蔓延,而背后,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他顾不得个人安危,一个箭步跳到火苗蹿起处,挥舞着防火拖把左冲右突……。一次次的复燃,一次次的扑救,经历4小时的搏斗,陈开玉终于在10余名闻讯而来的村民帮助下,将山火彻底扑灭,此时,已是傍晚7时30分。
事后,面对爱人的埋怨,陈开玉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锋在前。”(李万军 代乐)
鲍涛 率轻骑巧解百人渴
水城县鸡场乡坪地村因地处高山上,是该乡最早出现生活饮水困难的村寨,给困难群众送水成为最近一段时间迫在眉睫的事情。持续送水的忙碌中,在村总支书记鲍涛的倡导下,道德风范盛行。
进入2月,坪地村就出现缺水,最严重的屯上村民组1500人中就有120多人饮水极度困难,村里就自行组织车辆送水解难。3月初,乡里也开始安排农用车专程送水。随着干旱的加剧取水点越来越远。屯上至今还有一点细小流淌的水,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接满一担,每天流出的水也只够几户人家饮用。鲍涛就去做群众的工作,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老年人去接水,必须优先老人,老年人“插队”接水形成自然。
新的水源点距屯上有7公里左右,鲍涛号召骑摩托到山下打工的130多名青壮年,每天收工回家时带两桶水,开始取水很远,后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预备党员、村委会主任余大平家从3公里外把水接到家门口,鲍涛向余大平说明其他山寨的旱情后,余大平主动召唤“摩托队”到他家取水,大大缩短了送水距离。(任健)
严万志 引甘泉滋润千亩田
4月4日,又是一个星期天。但严万志已经记不清这是抗旱以来的第几个星期天了。晚上10点,严万志又端坐在值班室,开始一整晚的工作。
37岁的严万志是水城县盐井乡水利站职工,在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他已经顾不得自己的小家。3月17日以来,他又有半个多月没见到老婆孩子了。“工作很忙”、“我过得很好”是他在电话里跟妻儿说得最多的话。严万志告诉记者,其实他十分想念妻子和儿子,妻子在城里照顾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去看望一次来回只需3个小时,可因为忙着抗旱,一直没有时间去。“有时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
3月10日,乡抗旱民兵应急分队发现一处水源点,但由于水在低处,不得不用水泵。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抬着水泵的严万志不小心崴了脚。战友们让他去医院拍片检查。“没事的,几天就好了。”一瘸一拐的严万志拒绝了战友们的好意后,忍着剧痛继续同大家搬运水泵。直到晚上,实在是由于脚肿得厉害,他才在大家的簇拥下找到一位乡村土医生。第三天一早,严万志又出现在奋战引水的队伍中。
3月16日,严万志和他的战友们终于把18.7公里的水管铺到了5个自然村,解决了1万人和60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浇灌烤烟育苗近5000亩。但这只是抗旱工作的开始,为了保护露天水管和其他水利设施,确保老百姓时时都能喝上水,3月17日,严万志和他的战友们又不顾辛劳,开始24小时值班,三班倒轮流上岗。(杨文帝 代乐)
(责任编辑:龙杜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