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牛志远倾尽家产助孤儿求学(图)

发布时间:2010-05-27 01:23 | 来源:光明网 2006-07-27 03:46 | 查看:9895次

    自建福利院收养39名孤儿,去年4人考上大学,今年17人已过大专分数线,其中1人接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图为牛志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卢黎明聂 清洁摄

  本报郑州7月26日电(记者刘先琴)“爷爷,你看!”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十里铺乡单庄村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仲书芬,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第一反应是送到爷爷牛志远的面前,和她一起参加高考的“兄弟姐妹”中,有17人超过大专、本科分数线,其中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已有9人。数年求学路上,他们在同一个大家庭里生活,爷爷为此耗尽了40万元的家产。

  今年59岁的农民牛志远,年轻时自学铜像铸造工艺,20多年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也许曾经历幼年丧父的苦难岁月,牛志远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碰到贫寒的孤儿就伸手援助,多年下来,固定帮助的就有10多个,于是萌发了办福利院的念头。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盖起13间房的院落,配备了桌椅床铺台灯,第一批把9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接了进来,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到去年末,共收进了39个孩子,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9岁。

  来到这里的孩子,老牛管住,管吃穿,管学费。中学孩子住校,两周或三周回一趟家,老牛每次给他们100元或150元生活费。小学的孩子老牛就和他们住在一起,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做饭,晚上陪孩子一起做作业谈心。看到谁的衣服、鞋子该换了,就带到集市上去买。逢考试,牛志远总要带着整箱的牛奶和香肠跑到学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每个房间里,夏天有电扇冬天有电暖气……爷爷无私的爱心撑起了一个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不仅生活学习有了保障,更学会了关心他人。平时,年龄稍大的孩子总是自觉担当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帮助补习功课,洗衣服整理房间,老牛也为此感到欣慰:“老师说孩子们在学校都乐于助人,爱集体,生活上我放心,就怕他们身体出毛病。”由于孩子们都来自贫困家庭,先天不足,为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每个孩子到来,老牛就先安排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去年冬天,男孩徐光生突发鼻窦炎,爷爷冒雪送他到医院,联系最好的医生做手术,春节也在医院度过。

  几年下来,老牛每年的开销都在七八万元,做铜像积攒下来的40万元基本花完了。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花费得七八千元,今年考上的17个孩子就是十三四万元,家里18个读中小学的孩子每年也要几万元,但牛志远已经有了打算,他说自己身体不错,要把铜像加工生意再做起来,另外准备承包几十亩地种烟叶。“我能坚持住,今年还要再收十几个孩子进来,”老牛这样说。

  其实,牛志远的信心还来自他的家庭,老牛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开了一家小饭店,二儿子跑小三轮载客,三儿子在家务农、搞养殖,四儿子在县武装部工作。起初,他们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深知父亲秉性的大儿子牛战锋说:“父亲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他让别人照顾生意,自己到福利院当父亲的帮手。看到孩子们成长出息起来,其他三个儿子也转变了看法,尽力帮助父亲照看好每个孩子。

  谈到体会,老牛说得很简单也很实在:“我不能让他们因为家里遭遇不幸,没有钱或者没人照顾就放弃学业,改走别的道路。”孩子们学有所成是对他最大的回报,“郭景珂考了630分,南京大学,宋龙飞628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牛带着几分夸耀的介绍,让人感到他由衷的快乐。

  说到今后,老牛透露出他的心愿:这个福利院要长期保持在40个孩子左右。少了不济事,再多了就供养不起了。他最近已经把县里的几所高中跑过了,又找到了10多个困难孤儿。说好9月份一开学,马上就把他们接过来,自己的长远目标是在10年内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值得欣喜的是,老牛生活的襄城县是个历来重视教育、倡导扶贫助学的地方。3年前,全县干部就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家庭长年资助,今年初,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签名发出倡议,建立了助学基金会,如今已有了980万元的捐款。县民政部门也一直关注着牛志远,福利院成立的时候,民政局及时为他办理了有关手续,送去了5000元。孩子们能入“五保”和低保的都一一落实。牛战峰告诉记者,父亲总有走不动的时候,但不要紧,他和几个弟弟现在也舍不得这些孩子,会把福利院接着干下去。去年考上大学的两个福利院的孩子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已经上大学的兄弟姐妹们说好了,如果爷爷老了走不动了,我们会接下来,一定让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时常感动别人的老牛说,听到这话,自己也被感动了。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