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14 09:0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4日 04版 | 查看:1100次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妇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10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脱贫路上的巾帼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脱贫攻坚战中的巾帼典型,讲述她们带领妇女姐妹脱贫致富的故事。
扶志扶智 赋能妇女发展脱贫
2011年,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村民王喜玲被确诊癌症,为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外债;2013年,王喜玲的丈夫又因车祸身亡。在不幸面前,王喜玲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帮助下,通过栽种苗木、成立合作社,当上了“经纪人”,仅用3年时间累计收入158万元,成为扶风县2016年主动“退贫”第一人。
1970年出生的王喜玲是一名党员,她不仅率先脱贫成为致富标兵,还帮助当地43户群众种植苗木,带领1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9年,王喜玲注册了“喜玲”商标。她计划整合扶风县的苗木、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提供平台。
近10年的时间,王喜玲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她的蝶变也是各级妇联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努力奋斗,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贡献巾帼力量的生动写照。
全国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脱贫攻坚不仅让贫困妇女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贫困妇女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生产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状况等都发生巨变,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明显增强。”
指尖技艺 激励妇女巧手脱贫
今年66岁的石顺莲,1976年嫁到了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我在这个村有44年,目睹了大山里的苗族寨子一点一滴的变化。”石顺莲回忆。
1997年,石顺莲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乡亲们不等不靠,逐步走上发展之路。
2014年石顺莲退休后,牵头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300余名苗族留守妇女发展苗绣产业。作为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顺莲还专注苗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手工苗绣走向国际发挥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为发挥贫困妇女传统手工优势,大力发展妇女手工,各级妇联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3011个妇女手工协会与合作社,帮助120余万妇女有活干、有钱挣,一针一线灵活就业、巧手脱贫。
发展产业 助力妇女稳定增收
在见面会现场,70后岳桂玲向80后“巧妇9妹”甘有琴发出邀请,“我想跟她合作,请她把直播经验教授给我”。
岳桂玲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鑫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创办的合作社,充分发挥莫旗“大豆之乡”的资源优势,通过搭建“线下加工、线上销售”产品销售平台,开展“豆地租”品牌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扶贫项目。2018年至2020年,岳桂玲通过合作社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带动当地9个乡镇19个村的贫困户289人脱贫致富。
“在创业的路上,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给贫困妇女培训,帮她们找致富的路子。”岳桂玲说,“我希望这次能和‘巧妇9妹’合作,把事业做好,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甘有琴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是一名视频自媒体创作者。她先外出打工,而后返乡创业,以“巧妇9妹”网名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视频,主要分享农村原生态生活及美食,并利用平台销售家乡水果。2019年,“巧妇9妹”的全网粉丝达到1000多万,视频播放量达到10亿,帮助家乡销售农产品1200万斤,销售额3700多万元。
“现在我们有一个项目,就是‘巧妇9妹生鲜直播孵化基地’,这个生鲜直播也是一个免费培训项目,可直接到我们的平台报名,我们就会把经验分享给大家。”甘有琴说。
“电商”“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正在成为妇女脱贫攻坚的“新利器”。甘有琴与岳桂玲的分享交流,也吸引了90后的村党支部书记程桔的关注。
程桔来自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2013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大市村是崇阳县47个贫困村之一。这几年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我们村沿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取得实效。”
2016年,大市村成为咸宁市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50元提高到14565元。取得这样漂亮的成绩,程桔依然不满足。
“还可以再好些,还可以用好农村电商、直播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小鼠标对接大市场,帮助贫困妇女稳定增收。”程桔说,“我在跟村里创业的姐妹们沟通的时候,觉得她们有很强烈的创业就业愿望,但是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技能培训、法律咨询、信用贷款等方面。希望互联网平台能够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让她们在创业发展的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发家致富。”
(本报记者 王海磬)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