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1 19:35 |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0-09-30 15:48 | 查看:1237次
作者: 王丛虎
【摘要】凝聚力就是向心力、团结力。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来自于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新时代要努力增进人民凝聚力,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凝聚力 国家治理 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凝聚力就是向心力、团结力。任何组织或团体都需要凝聚力。组织的凝聚力是确保组织运行、组织任务完成的基础。在组织管理理论中,一般认为决定团队凝聚力的因素有团队成员的组成、团队任务、团队内部管理、外部威胁、成功经验、价值认同、利益共享等。从心理学上看,凝聚力表现为一种情感倾向,即: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归属感是一种情感倾向,它是人们合群性的一种表现;认同感是一种情感移入过程,是自己被别人同化,或别人被自己同化的过程;满足感是群体成员期望通过群体活动能使自己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思想感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凝聚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则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和政治的视角出发,有力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脉里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人心齐,泰山移”“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些朴实的语言蕴含着五千年文明绵绵不断的内在逻辑,那就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社会的凝聚力。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代表着人们同心协力干事业的强大力量,它既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
在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虽然惨遭西方列强的践踏和蹂躏,中国人民历经艰辛与磨难,但是始终没有失去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始终没有放弃伟大复兴的梦想。正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固有信念、民族认同感和坚强的韧性,才使得近现代史上羸弱的中国不屈服于西方豪强,并度过艰难的岁月。日本军国主义的烧杀抢掠,又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无能使得近现代的中国到了最危险的境地,中国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历史危难时刻,“停止内乱、一致对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团结力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候联合起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政权、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成为人民的情感归属。进入新中国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也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并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如今,中国又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当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格局形成不利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少数发达国家针对中国所采取的无理的封锁和打压政策,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迈向民族复兴进程中必然要面对更复杂局势和更多艰难困苦。这就需要激发起中华民族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强敌,迈向复兴之路。
党的坚强领导是形成中国人民强大凝聚力的核心
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发展壮大。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来自于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正如研究表明:增强新时代社会的民族凝聚力,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规律,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格局不断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不稳定。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之后,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则更是遭遇到一些发达国家多方面的施压和刁难。但我们党果断决策,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次抗击疫情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也因抗疫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究其原因,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我们党依据科学规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既有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形成,首先需要有超凡领导力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合法执政党,其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些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超凡领导力的政党组织。
其次是国家和人民要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除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外,是否有发展的愿景、共同的理想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正是这样的共同理想和发展愿景才使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有了共同的向往,也就更能凝成一股绳,团结成一股力量。
最后是国家治理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方略。共同的理想和未来的愿景需要一系列具体措施来保障和实现。我们党在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治理理念和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200多次提到“人民”,3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4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基于这样的治理理念和方略,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管是2020年新春之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携手抗疫,还是当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的落实与措施的实施。正是这一系列着力解决人民切身利益的制度及其执行举措,大大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密切了党和人民的和谐关系,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完善的治理可激发起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
理论研究表明: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制度创新与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等不仅能够带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善治,也能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激发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实际上,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需要善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进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第一,强调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谋划,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组织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同时,更是积极创新学习方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正是这些正面宣传与强化学习,使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筑牢了信仰的基础、补足了精神的钙片、把稳了思想的航舵,也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凝聚力。
舆论引导是占领舆论高地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推动着舆论生成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各种舆情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不少错误思潮也因网络迅速发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为此,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引导舆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成为新时代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审时度势,精准施策,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格局,也主导了网络空间的方向,确保了舆论的正确方向。
第二,重视制度创新与制度执行。善治的前提是立良法。“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北宋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早就提出了如此政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加强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科学规划立法工作,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同时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党中央还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自2012年以来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并保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除此之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还积极主导和推动各领域制度创新,不断出台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具体措施。
“徒法不能自行”,良法要变成善治还需要强化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仅着力强化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度执行,还特别注重实施和执行的效果与效益。这不仅保证了法律法规的威严和制度的权威,更为重要的是赢得了民心与民意,也确保人民对法律制度的尊重与遵守。如,为了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以培养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忠诚。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2019年7月8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监誓。又如,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随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会上,隆重表彰了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并颁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如“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艺术家”“人民英雄”等等。除此之外,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还在各个领域和部门开展绩效评估,实施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以强化各个单位、部门和个人的履职尽责的能力。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振奋了人心、鼓舞了斗志,更是激发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和社会的强大凝聚力。
第三,推动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能力建设可以理解为每个组织和个体所应具有的管理自我和履职尽责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每个组织和个人有了自我管理和履职尽责的能力,才能确保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奋进,进而才能迸发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是要厘清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高压反腐,进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焕发出各主体活力。
责任落实则是建立在制度得以执行的基础上,是一种治理能力的体现,更是惩恶扬善、顺应民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来以来,我们严肃了法律的执行、加大了各项责任的落实,尤其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方面,我们严打违法犯罪、强化责任落实。在司法领域,我们除了加大法院裁决书的公开透明、判决及时执行外,还加大了对失信人员的消费限制,不仅确保了法律的威严,更是凝聚了每个公民对于法律的尊重;在行政领域,我们在强化政务责任落实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违法行政相对人的人性化执法,不仅保证了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政务责任全覆盖,也确保了行政违法根源性问题的解决;在政治领域,对于危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我们进行了坚决打击,对于反党叛国和破坏国家统一大业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港独分子,我们进行了严厉打击,以确保国人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的认同感。
“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极大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
一种好制度应该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增进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并能为世界作出贡献。从历史、理论、实践和国际比较等多个角度的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政治稳定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时总结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聚焦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中国之治”核心要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及其所取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之治”需要继续坚持的方向与完善的内容。
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观,才使得“中国之治”具有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制度逻辑。合实际,即中国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实际、国情实际和时代实际;合规律,即中国制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制度发展规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合目的,即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全面进步,见证了在发展中国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可行性,表明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成功转化,展现出强大的政治吸纳力和调适力。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坚持与完善,也进一步成就了“中国之治”作用的发挥和治理效能。具体而言,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等,确保了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与稳定。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确保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在社会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
应该说,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所蕴含的人民性、历史性、科学性、整体性和革命性,既是其显著优势得以持续生成的深层密码,也是完善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所应坚持的基本方向,更是人民团结一致并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根本所在。而本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正是党紧紧依靠人民,砥砺奋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系统性地开展科学防治、依法防治和群防群治,采取了其他国家难以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其他国家难以取得的成就,也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无比伟力和制度优势,更是集聚了民心,造福于人民,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唐子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心理因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②王健、张红霞、李赞:《增强新时代社会凝聚力的路径》,《红旗文稿》,2019年第20期。
③邝艳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国际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6期。
④张明军、杨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7期。
⑤张学龙:《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生成密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
⑥宋月红:《科学防治:“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红旗文稿》,2020年第7期。
⑦辛鸣:《“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6日。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