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5 09:1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02版 | 查看:1188次
【奋斗强军·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滇西,一片英雄的热土。
烈日当空,莽莽群山在红土地上绵延,一座座被烈日晒得泛黄的野战帐篷组成庄严阵列。这是奉命守护边境安宁、在此驻训维稳的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临时营区。
透过升腾的硝烟,是一幅幅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机动一中队诞生于抗日烽火,历经百团大战、淮海战役、两广战役和西南剿匪等百余次战斗洗礼,因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
“传承钢刀精神,争当戍边钢刀!”一个个年轻的战士面对那座属于“钢刀连”的荣誉室庄严宣誓。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布满老茧遒劲的双手,透着随时准备战斗的高度戒备。
把荣誉写在血染的战旗上
“戍守边关,每一次执勤都是战斗。”对于在边境执行任务的艰险,一班班长杨虎林最有发言权。
在缉毒战斗一线,杨虎林遭遇过一次生死考验。当时,他和两名战友查缉一辆可疑出租车,就在打开车门的瞬间,犯罪嫌疑人突然暴起,对准战友的胸口连捅3刀。生死关头,他们凭借防弹衣的保护,协力将其制服。
一次次出生入死,杨虎林为何还想着战斗?答案是为了“钢刀连”的荣誉。
从军16载,杨虎林带过多茬新兵。他深有感触地说:“让新兵们听一听先辈的战斗故事,摸一摸先辈用过的装备,比单纯的理论灌输管用得多。”
“我们中队荣立集体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涌现出200余名英模……”指导员戴东杰指着连队荣誉室内一幅幅熠熠生辉的锦旗,一块块闪耀光芒的奖牌,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脸上溢满自豪之情。
接过英雄的战旗,虽然中队官兵换了一茬茬,但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荣誉传承,绵延不绝。近年来,一中队官兵总结了“设卡堵截、蹲点守候、拉网遮断”等10多种训法战法,推动战斗力快速生成,不断在战旗上续写新的荣誉。
把荣誉写在万里山河间
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有机动一中队官兵的牺牲奉献,都熔铸着家国情怀。
昏暗的车厢里冷如冰窟,大家蜷缩着身体,没有一个人出声。高原的海拔、气压和紫外线,以一种异常冷峻的方式,考验着抵达这里的每一个人。
2008年3月赴雪域高原驻训的那段经历,注定将成为黄云波和战友人生中的难忘记忆。
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气喘吁吁……黄云波从未想到,自己的高原反应如此剧烈。但他没有退缩,坚持继续征战高原。
让黄云波变得勇敢的精神起点,就在机动一中队荣誉室。
“太震撼了!”回想12年前第一次到荣誉室参观的场景,已是上士的黄云波觉得仿佛就在昨天。在荣誉室,听老兵讲述每项荣誉背后的一个个英雄故事,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军旅奋斗目标:精武强能,做先辈那样的人。
为了弥补手臂力量的不足,黄云波拉橡皮筋、挥背包绳。没几年,他就练成中队的“刀尖子”,连续执行了多项重大任务。
黄云波的故事在中队并非个例,面对风险考验、诱惑挑战,一中队官兵始终用忠诚捍卫着荣誉本色。
“傻大兵”这个称号,对于一中队的战士来说并不算嘲笑,反而是一种荣耀。
2006年该中队奉命担负广州黄埔海关执勤任务。一天临近下班时分,一辆货车停靠在通道口,等待验封。班长聂望帆和战士李云如同往常一样执行勾封任务。可轻轻一勾,关锁就掉了下来。凭着经验判断,聂望帆立刻意识到货车可能是“虚封”,马上向值班室汇报相关情况。
“天色晚了,锁封时没锁好,不要小题大做,以后注意就是了。”看到聂望帆打电话,货车司机急忙上前解释。聂望帆没有理会,按照海关的要求对其进行彻底查验。见势不妙,司机立即掏出一沓钱,使劲往聂望帆手中塞。
“我是军人,依法执勤是我们的职责,收起你的‘小心思’,不要妄想收买我们。”在厉声斥责中,司机只能怏怏接受检查。经查实,这是一起机电产品走私违规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72万元。
一年的执勤工作中,聂望帆和战友多次遇到过类似情况,“傻大兵”使许多“聪明人”吃了“闭门羹”。“革命军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在是非面前,‘傻大兵’并不傻。”聂望帆如是说。
把荣誉写在百姓口碑里
“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武警云南总队政委黄天杰说,20世纪50年代,中队在挺进大西南期间,荣获“千里进军模范连”光荣称号。
近年来,机动一中队党支部始终把“内严法度、外树形象”落实到一言一行、一兵一卒,坚持每日学一条法律常识、每月上一堂法纪教育课,把条令意识、群众纪律镌刻到思想深处,养成高度自觉。
二班战士杨金在刚入伍时,对于每天打扫卫生的高标准感到十分不理解——一个临时驻地,为啥要做到厨房不见水渍、营区不见烟头?
“帐篷简陋,不是我们军人降低工作标准的理由。身处西南边陲,一举一动都关乎军队形象。”班长李世军的一席话令杨金深思。
中队营区临近村落,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地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官兵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村民干农活、打扫卫生等。村民波正明说:“部队来了之后,我们有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这些年,官兵走到哪里,就把鱼水情深书写到哪里。2014年7月,香格里拉上江乡发生70年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中队官兵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救灾民、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园,转战3个任务点,死守灾情最严重的仕旺村,连续奋战8天8夜,共转移受灾群众185人,抢运粮食22.5吨、牲畜102头,搬运沙袋800余个,加固河堤3公里,搭设救灾帐篷20顶。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欧阳林 马艺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